东南亚是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这个路口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马六甲海峡地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全长约1080千米,最窄处仅有37千米,可通行载重25万吨的巨轮,太平洋西岸国家与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欧洲等沿海国家之间的航线大多经过于此。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国家有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中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交通位置尤其重要,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咽喉地段。
请写出马六甲海峡的大致经纬度坐标,并分析为什么东南亚的许多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材料一:下图是巴西略图。

材料二:巴西属新兴工业国家,第三产业发达,人均工资水平较高,1960年将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1967年将位于亚马孙干流中游的马瑙斯辟为自由贸易区。
(1)说出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的主要原因。(2)简析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不利区位条件。
(3)指出R河流水利开发方向并说明理由。
(4)简述制约甲地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区位条件,分析该地大规模种植水稻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玉门老君庙油田是我国最早打出石油的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到20世纪80年代,玉门市总面积扩张到1.35万km2,人口一度达13万人。”由于石油资源的枯竭,2001年玉门油田的生活和办公基地搬迁到酒泉,玉门市搬迁到玉门西部的玉门新城,玉门老城只作为生产区,玉门老城弃楼遍地。随着酒泉的迅速崛起,玉门降级为酒泉的一个县级市。玉门老城石油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水和土地污染。
(2)分析自2001年以来玉门老城城市功能区向外搬迁的原因。
(3)为避免重走玉门老城发展之路,请为玉门新城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A.生态环境不同 | B.科技含量差异 |
C.经济水平不同 | D.地域文化差异 |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小题1】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 )
A.内蒙蒙古包 | B.陕西窑洞 | C.傣族竹楼 | D.客家族土楼 |
A.湿冷 | B.湿热 | C.干旱少雨 | D.干热 |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图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低 | B.降水少 | C.人口密度大 | D.距海远 |
A.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 B.有效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
C.防止泥水渗漏堵塞隧道 | D.保持山体生态系统完整 |


(1)图甲中虚线代表____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____国家。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增长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说明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说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城镇住宅投资持续增加 | B.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
C.农村住宅投资持续减少 | D.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
A.大城市数量多于中小城市 | B.步入逆城市化阶段 |
C.城市数量增加,分布均匀 | D.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
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下表为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比较(单位:km),据此并结合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图。
完成下列各题。 | 现状 | 圈层增 长模式 | 双城增 长模式 | 新城增 长模式 |
市级 | 3.40 | 3.50 | 3.31 | 6.17 |
区级 | 1.86 | 1.95 | 1.84 | 1.87 |
综合 | 2.21 | 2.33 | 2.21 | 2.94 |

【小题1】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是( )
A.现状 | B.圈层增长模式 |
C.双城增长模式 | D.新城增长模式 |
A.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 |
B.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 |
C.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 |
D.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