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和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所学知识, 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①资源丰富 ②科技发展水平高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 ④生活消费水平高
①资源丰富 ②科技发展水平高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 ④生活消费水平高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900千米。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下左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小题2】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小题1】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
B.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为t1时期 |
C.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时期为t2时期 |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
A.人口数量只能低于环境承载力 |
B.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
C.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
D.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上海人口金字塔图。

材料二 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有学者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 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 2 301.91万人。
上海市常住人口容量的估算(单位:万人)

(1)根据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相关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高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措施。
材料一 2010年上海人口金字塔图。

材料二 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有学者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 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 2 301.91万人。
上海市常住人口容量的估算(单位:万人)

(1)根据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相关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高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措施。
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了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
【小题2】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3】2000~2010年,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

【小题1】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
A.整体升高,东部小幅上升 |
B.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 |
C.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 |
D.西北升高,东部小幅下降 |
A.人口大量迁入 |
B.出生率持续走低 |
C.放开二孩生育 |
D.城市化水平提高 |
A.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
B.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 |
C.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
D.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万人)
(1)读图甲,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4分)
(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2,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4分)
(4)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4分)
材料: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万人)
| 2010年 | 2020年 | 2030年 |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 1535.95 | 1705,68 | 1894.17 |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 1460.99 | 1543.03 | 1596.84 |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 1788.5—1870 | 1841.5—1935 | 1894.5—2000 |
(1)读图甲,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4分)
(2)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
(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2,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4分)
(4)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4分)
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 | 甲 | 乙 | 丙 | 丁 |
水资源总量(108m3) | 778.5 | 914.3 | 283.4 | 1 799.4 |
耕地面积(104hm2) | 588.31 | 528.18 | 814.07 | 414.95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 |
B.技师技工数量偏低 |
C.制造业从业人口数量偏低 |
D.研发人员数量偏低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 000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吃粮食少吃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材料二 目前,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物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美国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也已完全依赖进口。
材料三 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2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
(1)中国人若有少吃粮食多吃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
(2)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环境承载量会有何变化?
(3)如果全球所有国家都达到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消费水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如何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 000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吃粮食少吃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材料二 目前,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物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美国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也已完全依赖进口。
材料三 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2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
(1)中国人若有少吃粮食多吃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
(2)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环境承载量会有何变化?
(3)如果全球所有国家都达到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消费水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如何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本区域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积极推进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带的形成,促进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1)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2)说明甲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
(3)有人认为“未来资源枯竭型旧城要向科技新城转型”,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本区域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积极推进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带的形成,促进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1)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2)说明甲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
(3)有人认为“未来资源枯竭型旧城要向科技新城转型”,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我国北方某大城市自1982年以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下表为该城市各圈人口密度、面积等数据。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2010年,该市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的是
【小题2】从城市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内圈的人口密度变化不大,这可能影响内圈的
【小题3】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第四圈人口密度增长的主要动因是

【小题1】2010年,该市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的是
A.内圈 | B.第二圈 | C.第三圈 | D.第四圈 |
A.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 | B.高等院校校区的扩建 |
C.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 D.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 |
A.农业发展 | B.服务业发展 | C.工业发展 | D.旅游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