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读阿尔卑斯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图,回答下列各题。

(1)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尔卑斯山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天山A.B两坡坡向:___________________是南坡,__________________是北坡。
(4)三地自然带最简单的是______造成三地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尔卑斯山南坡比北坡雪线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天山A.B两坡坡向:___________________是南坡,__________________是北坡。
(4)三地自然带最简单的是______造成三地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浙江高考)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题。

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
图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

该省区可能是

该省区可能是
A.西藏自治区 | B.广东省 |
C.内蒙古自治区 | D.甘肃省 |
(2013北京高考)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下图,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读中国地表风化壳断面图,完成各题。

【小题1】图中①~④反映了中国风化壳的变化是( )
【小题2】比较四个地区的土壤,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图中①~④反映了中国风化壳的变化是( )
A.由东向西 | B.由南向北 |
C.由东南向西北 | D.由西南向东北 |
A.①②地区的有机残体较多,但风化壳较薄 |
B.④地区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
C.④地区的化学风化较强,②地区的物理风化较强 |
D.③④地区的风化壳最厚 |
下图为东非肯尼亚山植被的垂直分带图,读图,完成各题。

【小题1】该山地的水汽主要来自( )
【小题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小题3】Y处的植被是( )

【小题1】该山地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太平洋 | B.大西洋 |
C.西南季风 | D.东南信风 |
A.降水量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多 |
B.蒸发量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多 |
C.图示森林带降水量均大于蒸发量 |
D.造成图示植被带更替的主要因素为水分和热量 |
A.热带雨林 | B.热带草原 |
C.亚热带草原 | D.亚热带荒漠 |
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A—B—C三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小题2】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3】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小题1】图中A—B—C三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 B.草原、荒漠、森林 |
C.森林、荒漠、草原 | D.荒漠、草原、森林 |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 |
A.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
C.垂直地域分异 | D.非地带性分异 |
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湿润系数可能指()
【小题2】题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小题3】湿润系数在0.05~0.65的地区又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干旱的亚湿润地区三类,导致其自然植被的覆盖也有很大差异。图中A地、B地和C地的植被特征,反映了()

【小题1】湿润系数可能指()
A.降水量 |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 |
C.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③④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 B.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
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
据下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62°N~68°N | B.52°N~58°N | C.50°N~54°N | D.52°N~62°N |
下图示意某探险队在新疆某地形区进行考察时,由南向北依次看到的自然景观(图中数字表示海拔,单位:米)。读图回答小题。

【小题1】该探险队沿途所见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 )。
【小题2】图中所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和草原,但在海拔2 100~3 000米处却出现了云杉林,这是因为 ( )。

【小题1】该探险队沿途所见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 )。
A.以水分为基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 |
B.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 |
C.由海拔的变化引起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D.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 |
A.该处位于向阳坡,且是一个洼地,温度高 |
B.虽位于北坡但由于是迎风坡,多地形雨 |
C.受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
D.该处有河流或湖泊,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