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山地的形成
- 河流地貌的发育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小题1】有关图中字母所示内容,正确的是( )
A.a是外力作用 | B.b是冷却凝固 |
C.c是变质作用 | D.d是高温熔化 |
A.①是沉积岩,板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
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
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
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

A.曲流东岸是侵蚀岸 |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

【小题1】图中表现内力作用的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沉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A.岩浆的喷出 | B.断层的发生 |
C.页岩的沉积 | D.褶皱的发生 |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最年轻的大型湿地生态系统,是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之间(两太平洋)长途过飞的涉禽(湿地水鸟)中途补充能量的天堂。
材料二 图1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图,图2为主要水文站不同时期输沙量比较图。


材料三 山东省东营市因油而兴,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征,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由于石油资源大カ开采而日趋枯竭,东营的辉煌一去不返。

(1)分析黄河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2)说明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迁飞涉禽补能“天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泥沙的变化特点。
(4)从产业结构的角度,东营市可采取哪些措施实现城市转型?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结合有关聚落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我国北方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格局类型多呈( )A.分散型 | B.条带状 |
C.团聚型 | D.放射状 |
A.地形因素 | B.气候因素 |
C.传统因素 | D.风俗习惯 |
材料:世界地质公园之——黄山
黄山属花岗岩峰林景观。在距今约1.4亿年前,地下炽热岩浆在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上侵。在距今6500万年前后,黄山地区的岩体又发生了较强烈的隆升。
随着地壳的间歇抬升,这里的花岗岩体遭受风化、剥蚀,奇峰耸立(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2座),怪石千姿百态,由此而成了黄山雄峻瑰奇的美景。
黄山多云海,每当雨过天晴,或在日出前后,山谷中就雾起云腾,铺天盖地而来。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以“四绝”名扬天下。
(1)说明形成黄山奇峰异石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2)观赏黄山云海的最佳季节是________,请从水汽凝结条件的角度,简要分析黄山云雾多出现在雨过天晴之时或日出前后的原因________。
水冲玛瑙(如图)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高,原岩以喷出岩为主,集中分布于河床与沙滩中,位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西海岸的马哈赞加是水冲玛瑙的知名产地。
据此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月份中最适合马哈赞加人工采挖水冲玛瑙的是( )
A.1月 | B.4月 |
C.7月 | D.10月 |
A.石灰岩 | B.大理岩 |
C.花岗岩 | D.玄武岩 |

【小题1】崖壁下部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A. 冰川侵蚀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D. 海水侵蚀
【小题2】据图文资料,判定该峡谷主要岩石为()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 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 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 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2016年10月5日,中国企业组织施工的“非洲天路”——连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布提首都吉布提的亚吉铁路正式通车。吉布提境内的阿萨勒湖通过地下裂缝与海洋相连,湖面的海拔为-156m,为非洲大陆最低点,湖水盐度高达34.8%。
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小题1】图中众多湖泊呈带状分布,这些湖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改道,残留成湖 | B.海盆抬升,残留成湖 |
C.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 D.河道曲折,淤积成湖 |
A.降水偏少 | B.气温偏高 |
C.灌溉引水 | D.海水注入 |
A.高温 | B.高湿 | C.高寒 | D.缺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