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山地的形成
- 河流地貌的发育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小题1】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 B.乙—丙—丁—甲 |
C.丙—乙—甲—丁 | D.丙—丁—甲—乙 |
A.内力作用 | B.冰川作用 |
C.流水的侵蚀作用 | D.流水的搬运作用 |

A.地壳抬升作用 | B.地壳下陷作用 |
C.长江的侵蚀作用 | D.长江携带的泥沙堆积 |
材料一 河床物质颗粒划分标准。

材料二 下图为侵蚀、搬运、堆积和流速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流速。

材料三 某河流三个河床堆积断面图。

(1)分析材料一、二可知: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外力作用。对于粒径为0.001~0.01毫米的河床物质,流水作用则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外力作用,河流流速在100厘米/秒时对粒径大于10毫米的河床物质基本上没有________作用。
(2)对比材料二、三,试判断A、B、C三个断面的流速大小为________。如果三个断面分别对应河流上、中、下游,则A对应________河段,B对应________河段,C对应________河段。
(3)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越强;河流物质的粒径越大,________现象越明显。

材料中说:“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的结果 | B.变质作用的结果 |
C.侵蚀作用的结果 | D.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
产蛋崖位于贵州省的一块崖壁上,每隔三十年就会脱落一次石蛋,犹如下蛋一般。地质专家分析推测,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原为深海沉积物,由碳酸钙分子在特定化学作用下渐渐凝聚在一起结核而成。下图示意产蛋崖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按照岩石的成因,与石蛋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大理岩 | B.玄武岩 |
C.页岩 | D.花岗岩 |
A.风力侵蚀 | B.风化作用 |
C.板块挤压 | D.冰川侵蚀 |

【小题1】“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有
①光照较好,空气稀薄清新②地形独特,建设工程量小③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小④环境优美,吸引高科技人才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A.流水堆积地貌 | B.断块山地 | C.火山活动遗迹 | D.喀斯特洼地 |
A.主要是过度放牧造成 | B.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 |
C.地质构造与泰山相似 | D.分布地区多为石灰岩 |
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塑造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受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下图示意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
据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甲时期的沙坎
A.粗沙一侧以堆积为主,表明沙坎向外海移动 |
B.粗沙一侧以侵蚀为主,表明沙坎向外海移动 |
C.细沙一侧以侵蚀为主,表明沙坎向河口移动 |
D.细沙一侧以堆积为主,表明沙坎向河口移动 |
A.河口盐度上升 | B.河流流量增加 |
C.潮流减弱 | D.地壳抬升 |
A.向陆地移动 用水量增加,径流作用增强 |
B.向外海移动 上游兴修水库,径流作用减弱 |
C.向陆地移动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
D.向外海移动 气候变化,流域内降水增加 |
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沙丘,其中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分布(下图),近年来这些沙丘面积有扩大趋势。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堆积 | B.流水堆积 | C.风化作用 | D.湖水堆积 |
A.沙丘的沙源来自西北沙漠 | B.沙丘向湖心移动 |
C.沙丘西坡缓东坡陡 | D.沙丘扩大与过度放牧有关 |
燕子矶直立江上,形似燕子展翅欲飞,临江的岩石主要由砂岩和砾岩等岩石组成。下左图是“某游客在南京拍摄到的燕子矶景观图”。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①、②、③、④、⑤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下图中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丙代表岩浆岩 | B.除③外,其它箭头均属于内力作用 |
C.乙代表变质岩 | D.箭头①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
A.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 B.岩浆侵入--地壳下沉--外力侵蚀 |
C.外力沉积--岩石变质--外力侵蚀 | D.地壳下沉--外力沉积--外力侵蚀 |
阶地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因形成年代早晚差异,分不同级别。下左图为太行山某河流下游部分河段图,下右图为单侧河谷剖面图,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级数)。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上面右图中的单侧河谷剖面位于左图的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A.阶地抬升前风力剥蚀 | B.阶地抬升时重力崩塌 |
C.阶地抬升后外力侵蚀 | D.人类工程建设的采挖 |
A.T1阶地仍继续接受河流沉积 | B.T2阶地形成时期为地壳第二次抬升 |
C.T3阶地形成时期地壳持续抬升 | D.T4阶地形成时期地壳抬升幅度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