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图中甲、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
(2)甲处的地貌形态是     ;乙、丙两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乙     ;丙
(3)水循环环节:① 、③   (填名称);河流形成的初期主要以   为主,形成   (地貌);图示水循环类型是    ;水循环②环节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4)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甲地和丙地哪地更合理?请说出理由。
当前题号:1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A处地质构造为;从地形上看,A处为,其成因是。
(2)图中B处地质构造为。    
(3)图中①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
(4)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为,a代表的是环节,b代表的是环节,d代表的是环节,我国的(冬或夏)季风属于此环节。
当前题号:2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曾号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影响,出现大面积干涸。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最直接有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水面蒸发与大气降水
C.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大气降水与水汽输送
【小题2】应用水循环原理,人们可以采取缓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措施有
①退田还湖,扩大湖区
②控制渔业生产,减少湖面水汽蒸发
③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
④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水循环各环节中,目前受人类
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A.①B.②C.③D.④
【小题2】图中洋流的性质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
A.暖流,降温增湿
B.暖流,增温增湿
C.寒流,降温减湿
D.寒流,增温减湿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从浙江温州苍南县的东南洋而上袭来,于北京时间8月10日下午5时25分在浙江温州苍南县马站镇登陆,中心风力达17级。台风给当地带来的降雨参与哪种水循环类型
A.海陆间循环B.海洋循环C.陆地循环D.内流区循环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为某国家简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说明该国家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分析河流对A城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该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在迅速扩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城市用地紧张,被迫占用低地、泄洪通道。
(3)随着该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该国洪涝灾害发生更加频繁,也更加严重,试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原因。
当前题号: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
A.地面蒸发B.植物蒸腾C.水汽输送D.地面径流
【小题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太阳辐射更强  ④河湖及其水量增大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关于下图所示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海上内循环
B.其动力于太阳辐射能
C.对塑造全球地表形态不起作用
D.图中④表示地表径流,②表示下渗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从岩层的弯曲状态看,图中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中属于向斜构造的是 ____处。
(2)在地貌上,乙地是___,在外力长期作用下甲处会形成这种地貌成因是_________.
(3)若该地区发现有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则在甲处能开采出_____________。 
(4)图中A所示箭头表示水循环中的______________环节。
当前题号: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指通过自然和人工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新型的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左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正在建设的下凹式道路绿化带,右图是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凹式绿化带的建设对右图中城市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是
A.a增加B.b增加C.c减少D.d不变
【小题2】“海绵城市”的建设
A.不利于地表污水的排走
B.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地基塌陷
C.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并能减轻城市内涝
D.有利于发挥绿化带的道路隔离作用,减少交通拥堵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