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__。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状况、工程稳定性和 安全性考虑,应选择在______处为好。其中_______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过程,下列各序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分别是:
②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3)图示水循环的环节中,人类施加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
(4)乙地质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地区岩层中有一层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则该地区可能 出现的旅游资源是__(地貌名称)。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__。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状况、工程稳定性和 安全性考虑,应选择在______处为好。其中_______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过程,下列各序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分别是:
②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3)图示水循环的环节中,人类施加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
(4)乙地质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地区岩层中有一层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则该地区可能 出现的旅游资源是__(地貌名称)。
气温决定冰川消融,固态降水决定冰川积累,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冰川的形成、发育与演化。下面左图为天山冰川面积累积百分比图,右图示意1959—2010年中国天山各流域冰川分布及面积变化。研究表明,1959—2010年,天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呈现缩减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区域差异,阿克苏河流域纬度相对较低,但冰川退缩面积却不是最大。
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天山冰川的分布叙述不正确的是
【小题2】关于天山冰川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小题3】冰川的缩减对地理环境影响较大,近期持续大面积的冰川缩减会导致当地
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天山冰川的分布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冰川的面积大小与海拔成正相关 | B.海拔超过一定高度后冰川面积迅速减少 |
C.冰川面积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后减 | D.冰川面积西部多东部少 |
A.冰川面积变化东大西小 | B.冰川面积的变化幅度东大西小 |
C.1959年以来天山雪线不断降低 | D.1959年以来阿克苏河流域内降水增加 |
A.河流径流减少造成断流 | B.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碱化 |
C.气温升高造成温室效应 | D.植被大面积减少造成水土流失 |
读某河水系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与乙地相比,甲地沼泽分布少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2】与福斯相比,科连特斯( )

【小题1】与乙地相比,甲地沼泽分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较少 | B.落差较大 | C.下渗严重 | D.蒸发较少 |
A.流量大,汛期开始早 | B.流量小,汛期开始晚 |
C.流量大,汛期结束晚 | D.流量小,汛期结束早 |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对图示地区地势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小题2】图中黄河段流域面积狭小,其主要原因是( )
【小题3】郑州及其附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①旱作农业 ②两年三熟 ③以种植春小麦为主 ④人均耕地面积广 ⑤易遭受旱涝威胁

【小题1】对图示地区地势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北高南低 | B.南高北低 | C.西北高东南低 | D.西高东低 |
A.年降水量较小 | B.用水量大 | C.地上河 | D.河流较少 |
①旱作农业 ②两年三熟 ③以种植春小麦为主 ④人均耕地面积广 ⑤易遭受旱涝威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⑤ |
读下图,回答问题。

(1)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可以在甲、乙、丙、丁哪一处可能找到石油?_______________。
(2)丙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______________循环,其中 ②环节是指_________。 如果④表示长江,则其_________岸受侵蚀较严重。

(1)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可以在甲、乙、丙、丁哪一处可能找到石油?_______________。
(2)丙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______________循环,其中 ②环节是指_________。 如果④表示长江,则其_________岸受侵蚀较严重。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的的喀喀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有“高原明珠”、的美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如图)。湖西海拔3821米,湖水面积约为8300平方km,平均水深140~180米,最深处达280米。周围群山环绕,峰顶常年积雪。的的喀喀湖有25条河流注入,湖水通过南侧的德萨瓜德罗河(图中D河)与波波湖相通,主要盐分被德萨瓜德罗河带走。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
湖中水草茂密,盛产鳟鱼。沿岸地区地形平坦,是印第安人培植马铃薯的原产地,保存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台田)、人工水渠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等农耕系统工程。从西岸秘鲁的普诺到南岸玻利维亚的瓜基之间有定期的班轮航运来往。左图示意湖泊沿岸地区降水情况,右图示意的的喀喀湖沿岸古代人工台田和人工水渠。


(1)推断的的喀喀湖水量季节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
(2)分析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的原因。
(3)简要说明的的喀喀湖对沿岸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意义。
(4)古代人类在的的喀喀湖沿岸平原构筑了大量农耕系统工程,试对这一工程作出合理解释。
的的喀喀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有“高原明珠”、的美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如图)。湖西海拔3821米,湖水面积约为8300平方km,平均水深140~180米,最深处达280米。周围群山环绕,峰顶常年积雪。的的喀喀湖有25条河流注入,湖水通过南侧的德萨瓜德罗河(图中D河)与波波湖相通,主要盐分被德萨瓜德罗河带走。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
湖中水草茂密,盛产鳟鱼。沿岸地区地形平坦,是印第安人培植马铃薯的原产地,保存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台田)、人工水渠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等农耕系统工程。从西岸秘鲁的普诺到南岸玻利维亚的瓜基之间有定期的班轮航运来往。左图示意湖泊沿岸地区降水情况,右图示意的的喀喀湖沿岸古代人工台田和人工水渠。


(1)推断的的喀喀湖水量季节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
(2)分析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的原因。
(3)简要说明的的喀喀湖对沿岸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意义。
(4)古代人类在的的喀喀湖沿岸平原构筑了大量农耕系统工程,试对这一工程作出合理解释。
研究江湖相互作用对于湖泊流域的水循环、湖泊旱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控制入湖和出湖的水量和水质,以及湖泊水生生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某流域湖泊流量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湖泊最可能位于
【小题2】关于该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3】该湖泊蓄水的最低水位出现在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湖泊最可能位于
A.黄河流域 | B.长江流域 | C.珠江流域 | D.塔里木河流域 |
A.流域内湖泊和河流相互补给,湖泊又对径流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
B.流域内河流泥沙含量大,结冰期长,航运价值不高 |
C.流域有冰雪融水灌溉,山麓地带发育出大片绿洲 |
D.由于湖泊的调蓄作用,流域内很少发生旱涝灾害 |
A.3月 | B.6月 | C.9月 | D.12月 |
“泾渭分明”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诗经》中有“泾以渭浊”,故有人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唐诗中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渭清泾浊)。历代至今,都有人实地考察,然而泾渭变迁,清浊难辨。但根据科学测定:泾河年均泥沙含量高达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年均泥沙含量只有27公斤每立方米,泾河的年均含沙量竟是渭河的7倍之多。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某季节“泾浊渭清”,泾河的含沙量远大于渭河,该季节应是每年的
【小题2】据图文材料判断下列不是认为“泾清渭浊”的依据是
【小题3】“泾清渭浊”演变成“泾渭变迁,清浊难辨”的结论依据是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某季节“泾浊渭清”,泾河的含沙量远大于渭河,该季节应是每年的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A.泾河流水作用强,河道下切到黄土下的基岩 |
B.泾河主要流经地区地表植被覆盖条件较好 |
C.泾河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 |
D.渭河径流量比泾河大,泥沙含量大 |
A.泾河流域植被恢复,流域内降水增加 | B.泾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侵蚀力强 |
C.泾河上游河道附近不合理开发 | D.受沙尘暴影响,泾河含沙量增加 |
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整个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
【小题2】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①缓解热岛效应 ②减轻城市内涝 ③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 ④提供工业用水
【小题3】公园中荷花池在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中最主要的功能是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整个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
A.下渗 | B.地表径流 | C.降水 | D.水汽输送 |
①缓解热岛效应 ②减轻城市内涝 ③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 ④提供工业用水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 |
A.美化城市环境 | B.增加下渗量 |
C.调节小气候 | D.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下为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搜集的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材料二 下表示意该地区农村土地利用构成(%)变化情况。

(1)图中M、N两条河流,更适合开展竞速漂流活动的是哪一条?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点。
(3)如果在沿海建港口,甲、乙两城镇更具优势的是________。简要分析其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
(4)简要分析1977~2007年该地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进行的调整,并分析这些调整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下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材料二 下表示意该地区农村土地利用构成(%)变化情况。

(1)图中M、N两条河流,更适合开展竞速漂流活动的是哪一条?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点。
(3)如果在沿海建港口,甲、乙两城镇更具优势的是________。简要分析其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
(4)简要分析1977~2007年该地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进行的调整,并分析这些调整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