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半球大气环流剖面示意图(图甲)及沿30°N的大环流剖面示意图(图乙),若两图的季节相同,

完成下列要求。

(1)b表示的气压带是 ,e表示的气压中心名称是 。当b气压带被大陆上相反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太平洋低空等压面向    (高空、近地面)凸出,亚欧大陆上等温线向    凸出。
(2)c处与e处同为上升气流,但两者的成因不同,请简述原因。
当前题号:1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读图1“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图2“亚洲季风环流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A气压带名称为   ,B风带名称为
(2)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如图1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2中 所示(填甲或乙)。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
(3)试分析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在成因上的不同点。
 
(4)2010年2月下旬,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表现为   
当前题号:2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下图是南美洲局部地区图(主体是巴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形区主要降水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F处气候的形成原因。
(3)简述B地形区西部沿海出现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
当前题号:3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正确地表示了行星风系的近地面风向的图是
A.B.C.D.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图某城市风频图,判断图中,居民区分布合理的是
A.AB.BC.CD.D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南半球西风带的是
A.B.
C.D.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南半球风带、气压带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北极附近出现了极昼
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C.南亚吹偏南风
D.太阳直射北半球
 
【小题2】此时A、B、C、D中,________地最干热,最湿热的是________地,气压较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两地。
当前题号:7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图中甲处,在发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试分析导致这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7分)
(2)受盛行风影响,图中甲处的生态问题最有可能朝 方向扩展。(2分)
(3)图中乙处年降水量大,试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
当前题号: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问题探究:东亚季风的形成(24分)。
有些同学对于东亚季风环流的理解感到比较困难。实际上,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如果与前边的知识联系起来,你将会很轻松的掌握。下面我们通过下列现象探究东亚季风形成过程。
第一步:三圈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假设地表是均匀的,且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2分),这样在北半球会形成一个大气环流圈。
(2)若只假设地表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还包括______________(2分)。在两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就形成了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下图是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情况,填写出图中气压带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带(2分)   C___________________带(2分)
E___________________带(2分)   G___________________带(2分)。
(3)确定气压带的分布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近地面风的形成特点,确定风带。请在图中的B、D处画出风向(4分)。
第二步:海陆分布的影响
(4)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以及陆地上不同的地貌使得地表不均匀。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的比热差异,在地理上叫做_______________(2分)的差异,在这种差异的影响下,陆地面积更大的北半球气压带被陆地气压中心切断成______________(2分)状分布,从而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
第三步:东亚季风的形成
不同季节气压中心的变化,形成了冬夏风向相反的风,这种变化在东亚地区特别明显。读东亚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气压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

(5)图中所示为_______________ (1月、7月)(2分),_______________带被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2分)。
(6)根据气压分布情况,在甲处标出风向(2分)。
当前题号: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钱塘潮被称为“天下第一潮”,近年来旅游人数逐年增多,但是随之也暴露了旅游安全问题。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钱塘潮最佳欣赏时间和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中的最佳观赏位置。
(2)钱塘潮被称为“天下第一潮”,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当前题号:10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