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经常白天“晒水”以解决晚上洗澡的热水问题。下列现象或应用于“晒水”原理一致的是
A.B.
C.D.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月夜苦寒”是因为月夜
A.①大B.②大C.③小D.④小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过程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就多年平均而言B=A+C+D。但是近若干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题号:3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如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主要原因是:
A.①减少B.②增加C.③减少D.④增加
【小题2】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地面积雪,会导致④在晴天减少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把地面及大气看成一个整体,称为地气系统。对此系统所计算出来的热量收支差额,称为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其中收入部分是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部分为发射到宇宙空间去的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下图为“非洲地区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量(单位:卡/厘米2·分钟)”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地气系统中的地面长波辐射
A.收入主要来自于大气逆辐射
B.支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表植被状况
C.云厚越厚地面长波辐射越强
D.地面温度越高,地面长波辐射越强
【小题2】造成甲乙两地年辐射差额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天气状况C.海拔高低D.沿岸洋流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大气的保温效应模式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辐射名称:
A ;D ;E   
(2)月球没有大气,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剧烈,白天温度高达127℃,夜晚可以下降
到-183℃。请回答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夜温差没月球大?
当前题号:6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题文)下图为“大气热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题。

霜冻多出现在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
A.白天①强,夜晚②弱
B.白天④强,夜晚③强
C.白天③强,夜晚②强
D.白天①弱,夜晚④弱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图为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对图中箭头①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少
B.地面吸收的大气辐射减少
C.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释放的热量增多
【小题2】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  )
A.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相互影响实现环境自我修复
C.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
D.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风寒效应”是指因风所引起使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据此回答下题。
【小题1】下列关于水寒效应、风寒效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水寒效应”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B.“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热量的传递方式都是潜热输送
C.“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D.“风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都是关注大气温度【小题2】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身体潮湿时散失体热速度是干燥时的25倍,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
B.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水寒效应
C.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
D.印尼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有风寒效应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表为6月29日北京和杭州天气资料,完成下题。

与杭州相比,北京该日最高气温较高的原因是
A.大气辐射强B.地面辐射强C.地面反射弱D.大气保温强
当前题号:10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