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自转的特征
- 地球公转的特征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时差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 昼夜长短的计算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下图为“某日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该日为北半球的
【小题2】图示四个城市中,该日白昼最长的是

【小题1】该日为北半球的
A.春分日 | B.秋分日 | C.夏至日 | D.冬至日 |
A.珀斯 | B.新加坡 | C.北京 | D.乌兰巴托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经线上各地地方时相同 | B.同一纬线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C.同一经线上各地日期相同 | D.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
读 “地球公转不意图”和 “我区某地9时的树影”.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a、b、c、d四个位置,当地球运行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
(2)左图所示地球a位置运行至b位置的过程中,北京地区_______(选择填空)。
A.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日落时刻越来越晚 D.正午人的影长逐渐变短
(3)农事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对应的地区是_______(选择填空)。
A.东北 B.华北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珠江三角洲
(4)在夏至、冬至两节气中任选其一,说出该节气的民间习俗。
(5)右图中小路的延伸方向大致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

(1)左图中a、b、c、d四个位置,当地球运行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
(2)左图所示地球a位置运行至b位置的过程中,北京地区_______(选择填空)。
A.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日落时刻越来越晚 D.正午人的影长逐渐变短
(3)农事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对应的地区是_______(选择填空)。
A.东北 B.华北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珠江三角洲
(4)在夏至、冬至两节气中任选其一,说出该节气的民间习俗。
(5)右图中小路的延伸方向大致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
(加试题)图Ⅰ为“中亚区域图”,图Ⅱ为图Ⅰ中“甲、乙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该区域某干旱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约1 500万hm2。当该地区部分耕地受灾时,全区粮食年产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图Ⅲ示意该地区某区域粮食年产量与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对应关系。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本区域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2)分析甲、乙两地明显的气候特征差异。
(3)某日,甲地(74°E)日出时间是8点(北京时间),该日甲地的夜长约为__________。请在右图中绘制该日甲地某平地直立旗杆的日影(方向、长短)变化图,并用箭头表示日影的运动方向。

(4)根据图,指出该地区粮食年产量与干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关系,并解释该区域发生水灾时,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



(1)影响本区域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2)分析甲、乙两地明显的气候特征差异。
(3)某日,甲地(74°E)日出时间是8点(北京时间),该日甲地的夜长约为__________。请在右图中绘制该日甲地某平地直立旗杆的日影(方向、长短)变化图,并用箭头表示日影的运动方向。

(4)根据图,指出该地区粮食年产量与干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关系,并解释该区域发生水灾时,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
长腿鹬,外形特征是嘴尖黑色细长,腿红色细长,无蹼,通常于每年4月初至5月初迁往北方,秋季于9月初到10月初离开北方往南迁徙,迁徙途中一般选择晴朗夜间飞行,白天休息。下图为长腿鹬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关于长腿鹬的主要生存区的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2】关于长腿鹬迁徙途中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1】下列关于长腿鹬的主要生存区的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A.山势险峻的高山丛林 | B.地形平坦开阔的草原 |
C.浅水湖泊沼泽池塘区 | D.面积广阔深水河湖区 |
A.往南迁徙时,澳大利亚农民播种小麦 | B.往北迁徙时,长腿鹬每天看见太阳从东北升起 |
C.往南迁徙时,休斯顿白昼越来越长 | D.往北迁徙时,孝感的太阳的高度不断变小 |
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地运行位置、气候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创立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1)按四季的划分,2017年清明节(4月4日)属于 季,寒露(10月8日)属于 季。
(2)某年夏至日(农历五月十四)的月相接近于 ,当天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大致是 ;该日的潮汐现象接近 ;当天广州(约23°N,113°E)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度。
(3)从小满到小暑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从小暑到立秋期间,上海地区昼夜长短状况是 ,变化趋势是 。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地运行位置、气候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创立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1)按四季的划分,2017年清明节(4月4日)属于 季,寒露(10月8日)属于 季。
(2)某年夏至日(农历五月十四)的月相接近于 ,当天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大致是 ;该日的潮汐现象接近 ;当天广州(约23°N,113°E)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度。
(3)从小满到小暑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从小暑到立秋期间,上海地区昼夜长短状况是 ,变化趋势是 。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民勤县2016年1月2日日出、日落时间(见下图)。

(1)民勤2016年1月2日的昼长为 ,此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位于 (填“南半球”或“北半球”),未来6个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 。
(2)计算夏至日民勤的正午太阳高度。
材料 民勤县2016年1月2日日出、日落时间(见下图)。

(1)民勤2016年1月2日的昼长为 ,此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位于 (填“南半球”或“北半球”),未来6个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 。
(2)计算夏至日民勤的正午太阳高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左图为西昌(28°N,102°E)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右图为西昌周边区域示意图。

X、Y的差值是 ;西昌正午太阳高度为X时,昼长为10时14分,这一天当地日出时的北京时间是 ,在甲地向 方向可欣赏邛海湖面日落。
材料 左图为西昌(28°N,102°E)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右图为西昌周边区域示意图。

X、Y的差值是 ;西昌正午太阳高度为X时,昼长为10时14分,这一天当地日出时的北京时间是 ,在甲地向 方向可欣赏邛海湖面日落。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 ,C 。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 (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
(3)从图A到图D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 。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31.5°N,121.5°E)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 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大约到 (北京时间)时达到最大,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在 方日落。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 地,简述理由。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 ,C 。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 (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
(3)从图A到图D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 。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31.5°N,121.5°E)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 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大约到 (北京时间)时达到最大,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在 方日落。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 地,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