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生活
- 政治生活
- 文化生活
- 生活与哲学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 把握思维的奥妙
- 意识的本质
- 意识的作用
- 求索真理的历程
-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 经济学常识
-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 科学思维常识
-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 综合类
- 时事政治
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
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实现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共生共赢,我们应该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追求绿色发展繁荣
——追求热爱自然情怀
——追求科学治理精神
——追求携手合作应对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在上述五个“追求”中任选一个,从哲学角度谈谈如何建设“美丽家园”。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体积不变的木桶,先放满小砾石,大石块很难再搁下;如果换个顺序,小砾石就能填满石块间的缝隙。实验有力地证明
①把握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②发挥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能使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发生根本转变
③从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出发,有助于提高事物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④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事物的特性满足人们的需要
①把握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②发挥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能使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发生根本转变
③从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出发,有助于提高事物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④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事物的特性满足人们的需要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中国在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上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这主要说明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事物的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实现,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③事物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前进过程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事物的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实现,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③事物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前进过程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魂飞魄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辞职情怀叫“世界那么大”。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③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性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加工改造的结果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③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性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加工改造的结果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培育企业家特别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部分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为此,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材料说明了
A.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 |
B.思维与存在相互依赖 |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D.思维是存在的正确反映 |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渐渐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不断更新换代。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其安全问题引发关注。2018年8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安全极客大赛有两大“重头戏”:一是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安全的CAAD对抗样本攻防赛,另一个是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安全的数据追踪挑战赛。关于人工智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科技进步让人工智能成为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
②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
③人工智能集合了人类智慧与电脑优势
④人工智能具有独立的意识
①科技进步让人工智能成为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
②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
③人工智能集合了人类智慧与电脑优势
④人工智能具有独立的意识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央视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节目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凝聚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是时代的需要,当代中国人应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把握思维奥妙”的知识,谈谈你对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近年来,农村调研、乡村报道不断反映出一个规律——物质的贫困与文化的落后是一体两面,精神的安放与脱贫的实现需要同步达成。很多经验表明,某一地区的发展机会未必取决于该地方的自然禀赋,但一定与其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存理念息息相关,唯有开启民智,培养起“精气神”,才能让脱贫成果更持久与稳固。“精神的安放”与“脱贫的实现”的关系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人的意识只有实现与客观具体的统一,才具有目的性
②“脱贫的实现”要立足于转变观念、开启民智
③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正确意识能促进实践发展
④培养起“精气神”能发挥群众在脱贫中的主体意识
①人的意识只有实现与客观具体的统一,才具有目的性
②“脱贫的实现”要立足于转变观念、开启民智
③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正确意识能促进实践发展
④培养起“精气神”能发挥群众在脱贫中的主体意识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