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兴趣小组探究SO2气体还原Fe3+、I2,他们使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

(1)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装置中通入过量的SO2,请设计实验验证A中SO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3)通入气体后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1)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装置中通入过量的SO2,请设计实验验证A中SO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3)通入气体后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某校化学小组的同学开展测定Na2S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中Na2SO3质量分数的探究实验,他们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1)小明同学用图中的发生、收集装置。甲、乙两试管各有两根导管,连接对应接口后,倒置盛稀硫酸的试管,发生反应,放出气体。则稀硫酸应置于____ 中(填“甲”或“乙”);G管可以用化学实验室里的一种常用仪器代替,你认为这种仪器的名称是____ 。仪器甲、乙接口的连接方式如下:A连接___ ,C连接F;(填写接口的编号)
(2)小李同学用沉淀法测定Na2SO3的质量分数。
操作流程:

①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 。
②操作Ⅰ之前,为判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 设计如下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___ 。
③根据以上数据得出Na2S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 。
④小丽同学经认真分析,上述实验操作均正确,但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验证方法__________ 。

(1)小明同学用图中的发生、收集装置。甲、乙两试管各有两根导管,连接对应接口后,倒置盛稀硫酸的试管,发生反应,放出气体。则稀硫酸应置于
(2)小李同学用沉淀法测定Na2SO3的质量分数。
操作流程:

①操作Ⅱ的名称是
②操作Ⅰ之前,为判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 设计如下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A.取少量上层清液,继续滴加稀H2SO4,若沉淀产生则说明BaCl2已过量。 |
B.待浊液澄清后,继续滴加BaCl2,若无沉淀产生则说明BaCl2已过量。 |
C.待浊液澄清后,继续滴加稀H2SO4,若沉淀产生则说明BaCl2已过量。 |
④小丽同学经认真分析,上述实验操作均正确,但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下列有关各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了CO2 |
B.②进行H2、NH3、CO2、Cl2、NO、NO2等气体的收集 |
C.③当X选用苯时可进行NH3或HCl的吸收,并防止倒吸 |
D.④可用于NH3的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NH3 |
利用图实验装置,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 ① | ② | ③ | 实验结论 | ![]() |
A | 浓醋酸 | CaCO3 | C6H5ONa | 酸性:醋酸>碳酸>苯酚 | |
B | Br2的苯溶液 | 铁屑 | AgNO3 | 苯和溴单质在铁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 | |
C | H2O | 工业电石 | KMnO4 | 乙炔具有还原性 | |
D | 硫酸 | Na2CO3 | Na2SiO3 | 非金属性:S>C>Si |
A.A | B.B | C.C | D.D |
为了进一步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到底是二氧化硫本身还是二氧化硫与水作用的产物,乙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分别取相同浓度的品红溶液各20 mL于两只小烧杯中,两只烧杯中同时一次性各加入20 mL0.1 mol/L的亚硫酸钠,20 mL0.1 mol/L的亚硫酸氢钠溶液,发现加入亚硫酸钠溶液的品红褪色较快。
①微粒浓度与褪色快慢关系,请用“大”或“小”填写“______”内容
②根据实验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微粒浓度与褪色快慢关系,请用“大”或“小”填写“______”内容
| c(SO32-) | c(HSO3-) | c(H2SO3) | 褪色速度 |
Na2SO3溶液 | 大 | 小 | 小 | 快 |
NaHSO3溶液 | 较上面_____ | 较上面______ | 较上面______ | 慢 |
②根据实验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甲: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
B.实验乙: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
C.实验丙: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
D.实验丁:反应最终,集气瓶中有![]() ![]() |
下图是两个实验装置(铁架台等辅助仪器略去未画)。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甲在加热过程中能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的烧杯是________(填“Ⅰ”或“Ⅱ”)烧杯,该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通过实验甲可比较出________(填“Na2CO3”或“NaHCO3”)更稳定。
(2)实验乙用来验证Na2O2与CO2的反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包有Na2O2的棉花着火燃烧。棉花能着火燃烧,说明该反应特点是________。
(3)取10.0 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充分进行加热,将生成的CO2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完全吸收,测得生成沉淀4.0 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甲在加热过程中能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的烧杯是________(填“Ⅰ”或“Ⅱ”)烧杯,该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通过实验甲可比较出________(填“Na2CO3”或“NaHCO3”)更稳定。
(2)实验乙用来验证Na2O2与CO2的反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包有Na2O2的棉花着火燃烧。棉花能着火燃烧,说明该反应特点是________。
(3)取10.0 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充分进行加热,将生成的CO2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完全吸收,测得生成沉淀4.0 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向硝酸酸化的0.05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取出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氧化产生Fe3+;
假设c:酸性溶液中存在的___离子具有氧化性,可氧化产生Fe3+;
假设d:根据加入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判断溶液中一定存在Ag+,Ag+可氧化Fe2+产生Fe3+。
③下述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_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设计实验证明假设d成立___。
(3)根据ⅰ~ⅲ实验现象,结合本题涉及的三个方程式,推测实验ⅰ~ⅲ中Fe3+浓度变化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和文字结合表述):___。
(1)检验产物:取出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氧化产生Fe3+;
假设c:酸性溶液中存在的___离子具有氧化性,可氧化产生Fe3+;
假设d:根据加入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判断溶液中一定存在Ag+,Ag+可氧化Fe2+产生Fe3+。
③下述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_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设计实验证明假设d成立___。
(3)根据ⅰ~ⅲ实验现象,结合本题涉及的三个方程式,推测实验ⅰ~ⅲ中Fe3+浓度变化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和文字结合表述):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