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化学科学
-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 化学反应原理
- + 化学反应的速率
- 化学反应速率含义、单位
-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 化学反应速率计算
-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
- 测定某些反应的反应速率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化学平衡
-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 有机化学基础
- 物质结构与性质
- 化学实验基础
- 化学与STSE
- 初中衔接知识点
已知合成氨反应的浓度数据如表: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化学反应速率时,其速率为
| N2 + 3H2![]() | ||
起始浓度 mol/L | 1.0 | 3.0 | 0 |
2 秒末浓度 mol/L | 0.6 | 1.8 | 0.8 |
A.0.2 mol/(L·s) | B.0.4 mol/(L·s) |
C.0.6 mol/(L·s) | D.0.8 mol/(L·s) |
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A(g)═B(g)+C(g),若反应物的浓度由2mol•L-1降到 0.8mol•L-1 需要 20s,那么反应物浓度再由 0.8mol•L-1 降到 0.2mol•L-1 所需要的时间为
A.10s | B.大于 10s | C.小于 10s | D.无法判断 |
在KIO3、KHSO3的酸性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KI和淀粉,不停地搅拌,有下列反应发生:①IO3-+5I-+6H+=3I2+3H2O;②I2+HSO3-+H2O=2I-+SO42-+3H+。当反应进行到15 min时,溶液颜色迅速变蓝,随之又很快消失,这一反应称为时钟反应,有人用它来解释生物钟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整个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KI |
B.时钟反应的快慢由反应②决定 |
C.上述两个反应中,反应速率较快的是② |
D.“溶液颜色迅速变蓝,随之又很快消失”这一现象与①②的反应速率有关 |
工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SiCl4(g)+2H2(g)
Si(s)+4HCl(g);ΔH=+QkJ·mol-1(Q>0),某温度、压强下,将一定量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若增大压强能提高SiCl4的转化率 |
B.若反应开始时SiCl4为1mol,则达平衡时,吸收热量为QkJ |
C.反应至4min时,若HCl浓度为0.12mol·L-1,则H2反应速率为0.03mol·L-1·min-1 |
D.当反应吸收热量为0.025QkJ时,生成的HCl通入100mL1mol·L-1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 |
反应2SO2+O2
2SO3在400℃时进行,若5s内SO3气体的浓度增加了0.4 mol/L,则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mol/(L·s))为

A.0.1 | B.0.08 | C.0.04 | D.0.02 |
物质的类别和核心元素的化合价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两个重要视角.硫及其化合物与价态变化为坐标的二维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
(1)图中X的电子式为__;其水溶液在空气中放置易变浑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该变化说明S的非金属性比O__(填“强”或“弱”),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原因:__.通过__(举两例),也可以判断氧、硫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2)下列物质用于Na2S2O3制备,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理论上有可能的是__(选填编号).
a Na2S+S b Z+S c Na2SO3+Y d NaHS+NaHSO3
(3)已知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研究其反应速率时,下列方案合理的是__(选填编号).
a 测定一段时间内生成SO2的体积,得出该反应的速率
b 研究浓度、温度等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比较反应出现浑浊的时间
c 用Na2S2O3固体分别与浓、稀硫酸反应,研究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4)治理含CO、SO2的烟道气,以Fe2O3做催化剂,将CO、SO2在380℃时转化为S和一种无毒气体.已知:①硫的熔点:112.8℃、沸点:444.6℃;②反应每得到1mol硫,放出270kJ的热量.写出该治理烟道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
(5)其他条件相同、催化剂不同时,上述反应中SO2的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2.不考虑催化剂价格因素,生产中选Fe2O3做催化剂的主要原因是__.

完成下列填空:
(1)图中X的电子式为__;其水溶液在空气中放置易变浑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该变化说明S的非金属性比O__(填“强”或“弱”),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原因:__.通过__(举两例),也可以判断氧、硫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2)下列物质用于Na2S2O3制备,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理论上有可能的是__(选填编号).
a Na2S+S b Z+S c Na2SO3+Y d NaHS+NaHSO3
(3)已知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研究其反应速率时,下列方案合理的是__(选填编号).
a 测定一段时间内生成SO2的体积,得出该反应的速率
b 研究浓度、温度等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比较反应出现浑浊的时间
c 用Na2S2O3固体分别与浓、稀硫酸反应,研究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4)治理含CO、SO2的烟道气,以Fe2O3做催化剂,将CO、SO2在380℃时转化为S和一种无毒气体.已知:①硫的熔点:112.8℃、沸点:444.6℃;②反应每得到1mol硫,放出270kJ的热量.写出该治理烟道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
(5)其他条件相同、催化剂不同时,上述反应中SO2的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2.不考虑催化剂价格因素,生产中选Fe2O3做催化剂的主要原因是__.
某化学反应2A
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_____mol/(L·min)。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____________mol/L,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_。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___v1(填>、=、<),且c3_______1.0 mol/L(填>、=、<)。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理由是 __________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_____mol/(L·min)。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____________mol/L,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_。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___v1(填>、=、<),且c3_______1.0 mol/L(填>、=、<)。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理由是 __________
合成气经压缩升温后进入10m3的甲醇合成塔中,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甲醇合成,主要反应是:2H2(g) + CO(g)
CH3OH(g)+181.6kJ。已知:某温度下(设温度为T1℃)此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60。
(1)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CO和H2,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表:
比较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_______v逆(填“>”、“<”或“=”);若加入与上述同样多的CO和H2,在T2℃条件下反应,10 min后达平衡时c(H2)=0.4mol/L,则该时间内反应速率v(CH3OH)=_______ mol/(L·min);
(2)在一定条件的密闭恒容的容器中,下列式子或文字描述能表示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选填序号);
a.2v逆(CO) = v正(H2)
b.c(CO): c(H2):c(CH3OH) =1:2:1
c.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3)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序号);
a.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常数K﹤160
b.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会减小
c.其他条件不变,若同比例地增加CO和H2的量平衡不会发生移动
d.其他条件不变,增大甲醇的物质的量,正反应速率也会随之逐渐增大
(4)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来改善上述合成甲醇的条件一直是研究课题。现分别对X、Y、Z三种催化剂进行如下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
①X在T1℃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倍;
②Y在T2℃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倍;
③Z在T3℃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逆反应速率加快约1×106倍;
已知:T1>T2>T3,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在生产中应该选择的适宜催化剂并简述理由____。

(1)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CO和H2,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表:
物质 | H2 | CO | CH3OH |
浓度/(mol/L) | 0.2 | 0.1 | 0.4 |
比较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_______v逆(填“>”、“<”或“=”);若加入与上述同样多的CO和H2,在T2℃条件下反应,10 min后达平衡时c(H2)=0.4mol/L,则该时间内反应速率v(CH3OH)=_______ mol/(L·min);
(2)在一定条件的密闭恒容的容器中,下列式子或文字描述能表示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选填序号);
a.2v逆(CO) = v正(H2)
b.c(CO): c(H2):c(CH3OH) =1:2:1
c.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3)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序号);
a.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常数K﹤160
b.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会减小
c.其他条件不变,若同比例地增加CO和H2的量平衡不会发生移动
d.其他条件不变,增大甲醇的物质的量,正反应速率也会随之逐渐增大
(4)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来改善上述合成甲醇的条件一直是研究课题。现分别对X、Y、Z三种催化剂进行如下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
①X在T1℃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倍;
②Y在T2℃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倍;
③Z在T3℃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逆反应速率加快约1×106倍;
已知:T1>T2>T3,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在生产中应该选择的适宜催化剂并简述理由____。
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I. 利用反应:6NO2+8NH3
7N2+12H2O处理NO2。
II. 一定条件下NO2与SO2可发生反应,方程式:NO2(g)+SO2(g)⇌ SO3(g)+NO(g) −Q。
III. 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 + 2H2(g)⇌CH3OH(g) 。
(1)对于I中的反应,120℃时,该反应在一容积为2L的容器内反应,20min时达到平衡,10min时电子转移了1.2mol,则0~10min时,平均反应速率υ(NO2) =_______________。
(2)对于II中的反应,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 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 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 NO2和SO3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3)如果II中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变大,该反应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平衡移动时,正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c.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平衡移动时,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4)对于III中的反应,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右图示。该反应是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4 kPa左右,简述选择此压强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利用反应:6NO2+8NH3

II. 一定条件下NO2与SO2可发生反应,方程式:NO2(g)+SO2(g)⇌ SO3(g)+NO(g) −Q。
III. 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 + 2H2(g)⇌CH3OH(g) 。
(1)对于I中的反应,120℃时,该反应在一容积为2L的容器内反应,20min时达到平衡,10min时电子转移了1.2mol,则0~10min时,平均反应速率υ(NO2) =_______________。
(2)对于II中的反应,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 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 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 NO2和SO3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3)如果II中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变大,该反应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平衡移动时,正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c.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平衡移动时,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4)对于III中的反应,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右图示。该反应是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4 kPa左右,简述选择此压强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