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进兵北略地
B. 略无慕艳意
C.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
D. 攻城略地
E.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2)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莫我肯顾
C.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 顾计不知所出耳
E.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诸葛亮谓刘备日:“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 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赤壁之战》 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夷:平定 |
B.若能以吴越之中与中国抗衡 中国:中原,指曹操的势力。 |
C.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北面:到北方去 |
D.必蹶上将军 蹶:使受挫折 |
A.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
B.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
C.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
D.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
A.赤璧之战开战之前,形势紧急,诸葛亮请求到孙权那里求救,并在柴桑拜见了孙权。 |
B.当时,孙权的势力比刘备雄厚很多,且主要在江东, 但对于迎战还是投降犹豫不决。 |
C.诸葛亮以“田横守义不辱”和曹军长途劳顿,且不习水战等来激发孙权的抗战斗志。 |
D.孙权认为自己不应该以这么强大的兵力、国力来投降曹操,所以马上答应联刘抗曹。 |
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某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齐桓公求管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注释:宥:音yòu,宽恕【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
B.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
C.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
D.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
B.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对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
B.编年体史书是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 |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D.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
(1) 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 王 乃 使 使 斩 太 子 丹 欲 献 之 秦 秦 复 进 兵 攻 之 后 五 年 秦 卒 灭 燕 虏 燕 王 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①。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②乃知音,窃言是非。”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③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注:①宋子,县名。②庸:做工的人。③矐:熏瞎。【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益:增加 |
B.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亡:逃跑 |
C.使击筑而歌 歌:歌曲 |
D.闻于秦始皇 闻:报告 |
A.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
B.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
C.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
D.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
A.秦王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等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 |
B.燕王喜认为,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得以祭祀。 |
C.高渐离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听到主人家有客人击筑,能听出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
D.高渐离取出自己的筑和衣裳,穿戴整齐来到堂前,满座宾客都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把他尊为上宾。 |
(1)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①至鸿门,谢曰(_________)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_____)
③军中无以为乐(_________) ④亚父南向坐(_________)
【小题2】选出对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②因留沛公与饮 ③因击沛公于坐 ④因留沛公与饮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也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同 |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请用一个成语加以概括上述文字的内容。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 (驻扎军队) |
B.何厌之有 (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
C.若毒之乎 (怨恨)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
D.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
A.①师必退 师:军队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
B.①唯君图之 图:考虑 ②以乱易整,不武 易:交换 ③(两军)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 |
C.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 ②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
D.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②(晋军)亦去之 去:离开 ③君之所知也 知:通“智”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
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有。 |
A.吾不能早用子 | B.子亦有不利焉 |
C.子犯请击之 | 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
(1)共其乏困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秦伯说,与郑人盟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 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
A.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B.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C.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乃分其骑以为(① )四队,四向(②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③ )山东(④ )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1)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⑤ )数里。与其骑会(⑥ )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⑦ )日:“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⑧ )船待,谓项王日:“江东虽小,地方(⑨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⑩ )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⑪ )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⑫ )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⑬ )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⑭ )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⑮ )十余创(⑯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⑰ )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乃自刎而死。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的两个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和形象?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2)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小题4】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项王军壁(① )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1)是(② )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③ )夜(④ )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⑤ )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⑥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⑦ )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⑧ )夜溃(⑨ )围南出,驰走(⑩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⑪ )曰“左”。左(⑫ ),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⑬ ),至东城,乃(⑭ )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⑮ )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⑯ ,遂霸有天下。然今卒⑰ )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⑱ )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3)为诸君溃(⑲ )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对第1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
B.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
C.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无可奈何。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
D.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四面楚歌之时,在预料到失败的时刻,在痛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所以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这也体现出男人最柔情的一面。 |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2)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