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完成下面问题。

乃分其骑以为(① )四队,四向(②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③ 山东(④ )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1)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⑤ )数里。与其骑(⑥ )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⑦   )日:“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⑧ )船待,谓项王日:“江东虽小,地方(⑨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⑩ )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⑪ )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⑫     )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 )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⑭ )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⑮    )十余(⑯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⑰ )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乃自刎而死。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的两个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和形象?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2)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小题4】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3 01:4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B.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秦朝之后,“三代”开始包括东周。
C.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
D.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C.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2)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曩者:从前,之前。②争道:争夺棋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B.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C.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D.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 “世子”。
B.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足下”是对人的敬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羽声则声调慷慨激越,令人情绪激昂。
D.“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博棋,鲁句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西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关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渍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诸君渍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另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周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修筑营垒
B.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C.马童之   面:背
D.吾为若   德:感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项王上马骑  汉军觉之
B.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无
C.此天亡我 非战罪也
D.愿诸君快战 吾公取彼一将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说明,耽溺美色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B.项王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让自己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这说明他至死都不觉悟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
C.东城一役,项羽替部下杀出一个缺口,为的是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耶”的论断。这真是可赞又可叹。
D.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放弃逃生机会,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注:①武安君:即白起。②应侯:即范睢。③行有日:行期已确定。④赍(jī):送物给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B.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C.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D.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战国时期,诸侯的王室宗支及对其国有大功的大臣,通常都被封为某侯某君,“侯”的权力比“君”大。
B.相,春秋及以前,相只是地位低下的礼宾官;战国时,各国先后设相职,统领百官,成为最高行政长官。
C.邑,上为囗,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帝王赐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叫封邑。
D.上卿,按照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授予贵族,相当于丞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罗对丞相吕不韦的反驳表现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气盛,敢想敢说敢做和非常自信的鲜明性格。
B.吕不韦想派张唐出使燕国,遭到了张唐的拒绝,吕不韦很不高兴,却也无法,只得改派甘罗前往。
C.甘罗通过白起被杀的例子向张唐分析了违抗吕不韦命令的后果,使张唐最终同意了自己的建议。
D.甘罗年幼却能洞察时局,利用人与人、国与国的矛盾,使秦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赵国五座城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2)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