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完成下面问题。

乃分其骑以为(① )四队,四向(②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③ 山东(④ )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1)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⑤ )数里。与其骑(⑥ )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⑦   )日:“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⑧ )船待,谓项王日:“江东虽小,地方(⑨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⑩ )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⑪ )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⑫     )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 )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⑭ )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⑮    )十余(⑯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⑰ )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乃自刎而死。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的两个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和形象?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2)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小题4】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3 01:4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下列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第一组: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第二组: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相同。
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不同。
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宁许以秦曲B.相如广成传
C.至赵矣D.且庸人尚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A.今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B.传示美人及左右
C.相如功大,拜为上卿D.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小题4】下列最能体现蔺相如思想性格的一项是(    )
A.善于言辞,足智多谋B.足智多谋,有儒将风度
C.勇敢坚强,有大将风度D.足智多谋,勇敢坚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父平,相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婚姻。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良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多次B.故遂从之,不见景驹  前往
C.臣韩王送沛公  因为D.良乃固项伯  要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先秦时期爵位的一种,是天子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同时期的爵位还有公、伯、子、男等。
B.“字”是古人于出生后不久由长辈或当地有名望之人所起,同辈之间以名相称,长辈则可直呼其字。
C.“拜”,指上级按一定的礼节任命官员、授予官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D.“婚姻”,又称为“昏姻”或“昏因”,指男娶女嫁之事。文中指的是项伯和刘邦约为儿女亲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利重义。韩国被秦国攻破,殃及张良在韩为官的父亲,他拿出自家财产来寻求刺客行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胆量过人。秦始皇东巡之时,他和刺客埋伏在博浪沙中,以铁锥为武器行刺之,铁锥击中副车,秦始皇大怒。
C.张良善于劝谏。刘邦入秦宫后就想住下不走,樊哙劝谏也不听,但经张良以秦亡的前车之鉴一番劝说后还军霸上。
D.张良宅心忠厚。项伯连夜告知张良项羽要攻打刘邦并想带他离开,张良不但没走,还告诉刘邦并为他出谋划策。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2)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①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典属国: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也简称“属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C.转:迁官转任。与“迁”“调”“徙”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D.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自己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李广作战时骁勇过人。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旗帜,因此立功扬名。
C.李广恃才自负,不顾安危,因相信自己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人对其生命 安全的担忧。
D.孝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2)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后文有省略)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臣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且 陛 下 所 谓天 授 非 人 力 也 。”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由此日夜怨 望:埋怨,责怪
B.吾淮阴     如 :到,往
C.不其能     矜:矜持,慎重
D.乃谋畔逆,灭宗族   夷:消灭
【小题2】用“/”为划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B.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C.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D.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本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实现的。由韩信的话可知刘邦是个很有领导才能的人。
C.蒯通认为韩信功高震主,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所以他的处境很危险,蒯通其实是想劝他谋反。
D.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2)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言秦所以失丙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薅,尉尽不能对。虎屡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麈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文帝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其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岀,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賴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令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洗之则已令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曰:“廷尉当是也。”后帝崩,景帝立,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①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B.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C.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D.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后,不便直呼其名,而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
B.孝文是汉文帝的庙号,他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繁盛局面。
C.谒者是皇帝的侍从人员,负责宾客迎送、接收奏章、通报传达等,主官称“谒者仆射。
D.二世指秦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时任用赵高实行酷政,最终激起陈胜、吴广起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初仕不顺,后受赏识提拔。他做骑郎十年不调职,后经推荐做了谒者,又因向文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受到提拔。
B.张释之劝阻文帝,不以口辩用人。文帝想提拔对答如流的啬夫,张释之指出这样做会让天下人重口舌之能而不踏实做事。
C.张释之不畏权贵,弹劾太子犯法。太子与梁王到了司马门却没有下车,张释之以“不敬”罪弹劾他们,然后阻止他们进宫。
D.张释之秉公执法,不惧文帝怒气。县人惊扰了皇帝车驾,在皇帝发怒责怪他处罚太轻时,张释之依然坚持按照律法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
(2)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