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__________。溯游从之,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______,由来非一朝。(左思《咏史》)
(3)__________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4)恰同学少年,________;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5)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______________,不知其可也。 (《论语》)
(7)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 (刘勰《文心雕龙》)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 ,________”,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指挥潇洒自如的神态。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其后就博士李祥受《周易》《三礼》,略通大义。及长,倜傥有大志,当时号为名公子。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迟迥作乱,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迥又遣宇文胄、宇文成复攻仲文。贼势逾盛,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檀让拥众数万,仲文以赢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檀让以余众屯城武,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未几,其叔父太尉翼坐事下狱,仲文亦为吏所簿,于狱中上书。书曰:“当群凶问鼎之际,黎元乏主之辰,臣叔翼总驭燕、赵,南邻群寇,北捍旄头,内外安抚,得免罪戾。伏愿下降云雨之施,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上览表,俱释之。
(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
B.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
C.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
D.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
A.髫龀,儿童七八岁。髫,指小儿下垂的短发;龀,指小孩子换牙。 |
B.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成为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
C.起家,文中指于仲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初步踏上仕途。 |
D.黎元,文中指百姓。古代“黔首”“缙绅”“黎庶”均指百姓。 |
A.于仲文少年聪慧,深得太祖赏识。他从小沉迷读书,认为读书能帮助父亲、侍奉君王,行忠尽孝,周太祖非常赞叹。 |
B.于仲文坚守大义,不与叛军为伍。他拒绝了尉迟迥的引诱,多次受到攻击,在敌人强大的攻势下死战得以脱身,到达京师。 |
C.于仲文精于谋略,多次获得胜利。他趁檀让懈怠,攻取武城;夺取金乡,斩杀徐善净;俘获檀让,平定黄河以南。 |
D.于仲文勇于自辩,获得皇帝宽宥。他主动向皇帝上书,力陈自己的叔父于翼在动乱的时局中立下了功劳,最终和叔父一起被释放。 |
(1)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2)未几,其叔父太尉翼坐事下狱,仲文亦为吏所簿,于狱中上书。
A.《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最终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艰难求索的足迹。 |
B.《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
C.《祝福》中,作者让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发生都在春天,人生或自然的春天。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她们的青春和灵魂,让她们无处逃遁。 |
D.《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黛玉之眼概览贾府,文中的环境描写恰到好处,不可或缺。贾府的位置、大门、建筑布局及其风格之讲究,无一不显示出豪门世族之作派气场,充分表明了贾府与皇室的非凡关系和尊贵奢侈。这些环境是林黛玉之后生活的背景,也是她时刻谨慎的原因。 |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蜀道难》中以映衬手法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1)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项脊轩志》)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谦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廉颠蔺相如列传》)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勾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节选自《苏武传》)
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现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鹭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节选自《张衡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 B.会论虞常 论:判罪。 |
C.空以身膏草野 膏:肥料 | D.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
A.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B.复举剑拟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蒙故业,因遗策 |
D.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蓠 |
A.舍人,是随待在王公贵族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且鞮侯单于”中的“且鞮侯”是单于名称。 |
C.孝廉,是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他们被举荐任以官职。 |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
A.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文: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
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妆为见? 译文: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你要见我做什么? |
C.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译文:虽然才华比世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
D.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