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最终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艰难求索的足迹。
B.《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C.《祝福》中,作者让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发生都在春天,人生或自然的春天。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她们的青春和灵魂,让她们无处逃遁。
D.《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黛玉之眼概览贾府,文中的环境描写恰到好处,不可或缺。贾府的位置、大门、建筑布局及其风格之讲究,无一不显示出豪门世族之作派气场,充分表明了贾府与皇室的非凡关系和尊贵奢侈。这些环境是林黛玉之后生活的背景,也是她时刻谨慎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1-03 11:4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百倍;诸侯之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则诸侯之地有限,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选自《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战胜而得者,其百倍  实际上B.霜露,斩荆棘    冒着
C.之弥繁,侵之愈急 奉承D.强弱胜负已矣    决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尺寸之地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诸侯之亡 秦之大欲
C.较秦所得 奉弥繁
D.后得一夕安寝     则诸侯之地有限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作者把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警示人们赂秦不可为。
D.选文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兼用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小题4】用斜线(/)为下面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 必 济 事 吾 昔 尝 与 共 在桓 宣 武 府 见 使 才 皆 尽 虽 履 屐 之 间 亦 得 其 任 以 此 推 之 容 必 能立 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这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摘自《世说新语》

【小题5】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吾念之 顾:只是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熟悉
D.独畏廉将军哉   独:难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见欺
B.相如引车避匿 引赵使者蔺相如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左右欲引相如去
D.顾吾念之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完璧归赵
B.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左右欲刃相如
【小题4】对“所以”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④/③⑤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④/②⑤
【小题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精思傅会,十年成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C.①衡上疏陈事     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以为吉凶倚伏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庠序”也指古代的学校。
B.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的内容相同。
C.相,不同于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宰相”,是汉朝所设王国的一种官职,其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
D.乞骸骨,是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还有“致仕”“乞归”“请老”等。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聪颖明慧,谦虚稳重。他在文学上有先天的禀赋,并注重不断提高自我,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
B.张衡不慕名利,又忧国忧民。永元中,多次被征召做官皆不就职;在官员大行奢侈之风时,他作《两都赋》讽谏规劝。
C.张衡博学多才,成就卓著。他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器械,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先进仪器。
D.张衡有政治才干,正直果敢。向皇帝上书言事,讥议左右,遭宦官忌惮、诋毁;出任河间相,不畏权贵,政绩卓然。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