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2)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
(3)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①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②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③,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于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⑤,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选自《古文观止》)
(简注)①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他是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擅长写诗赋杂文。文章写得健迈凌厉,受到过苏轼的赏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文集45卷(据《文献通考》),但现仅存《洛阳名园记》。②崤(xiáo)渑: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③走集:往来必经的险要之地。④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⑤治忽:这里指治乱。
(阅读指要)
北宋后期,统治阶级的生活更腐化,他们到处建造园林台榭以供享乐。李格非从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利益出发,写下了《洛阳名园记》,逐一描写洛阳十九处名园的盛景。《书<洛阳名园记>后》是写在十九篇文章后的跋。文中明确指出,从园圃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从洛阳的盛衰,又可以看出天下的治乱。从而告诫当时的公卿大夫,不可图一己之私而走上“唐之末路”。二十多年后,洛阳果然陷于女真统治者之手,北宋覆灭了,繁丽多姿的众多洛阳名园顿然变成废墟。文章见微知著,立意高远,运思缜密,推论清晰;文章末句“唐之末路是矣”,振聋发聩。
(阅读训练)【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挟崤渑之阻(___________) (2)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___________)
(3)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___________) (4)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___________)
【小题2】请按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中“候”与“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中“候”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 B.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C.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D.候于园圃之度兴而得
(2)下列句中“徒”与“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徒”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然徒步则开出浃背 D.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绳之阻 |
B.挟飞仙以遨游 |
C.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
D.将挟兵力以行大事 |
A.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 |
B.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 |
C.高事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 |
D.公卿大夫方进于朝 |
(1)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2)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小题6】本文是写在《洛阳名园记》后的跋。简述作者的写作意图。
修①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②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天子推恩,褒其三世。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躬,而庇赖其子孙矣。”乃载我皇考崇公③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修:欧阳修自称。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郑氏。③皇考崇公:指欧阳修去世的父亲。欧阳修的父亲被追封为崇国公。【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 曰 生 可 求 乎 曰 求 其 生 而 不 得 则 死 者 与 我 皆 无 恨 也 矧 求 而 有 得 耶 以其 有 得 则 知 不 求 而 死 者 有 恨 也 夫 常 求 其 生 犹 失 之 死 而 世 常 求 其 死 也。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 长:抚养。 |
B.不及事吾姑 事:侍奉。 |
C.此死狱也 狱:案件。 |
D.虽不克有于其躬 躬:鞠躬。 |
A.毋以是为我累 不要因此(家贫)就为我积累钱财 |
B.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但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 |
C.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 |
D.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 做善事没有不得好报的,时间或迟或早 |
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
B.文章中连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 |
C.文章中欧阳修写自己牢记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诲,后来获得了天子推恩的家族荣耀。 |
D.文章结尾欧阳修认为大力彰显先辈们的美好品德,将会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善报。 |
【小题6】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选作其中1题)
(1)明代有人说:“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是也。”并认为上文和《陈情表》都是出于肺腑的文章。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与祖母有难以割舍的亲情时,这样写道: ① , ② ; ③ , ④ 。母、孙二人, ⑤ , ⑥ 。其中语意深沉,文字工丽,正所谓“出于肺腑者也,皆不求工而自工。”
(2)文中说“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躬,而庇赖其子孙矣”,其对“善”和“德”之间关系的把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挥。战国时荀子在《劝学》中就曾有对“善”与“德”的思考,原文说: ① , ② ; ③ , ④ 。积善成德, ⑤, ⑥ 。两段文字立足点有相似之处,着眼点又相区别,可谓各有千秋。
(1)判断句
①固一世之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判断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判断
(2)被动句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由介词“_____________”引出动作的_______,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④何为其然也 “何为”的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
⑤而今安在哉 “安在”的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
⑥而又何羡乎 “何羡”的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得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得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 坐:端坐 |
B.顺流而东也 东:东方 |
C.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轻易得到 |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子愀然
渔樵于江渚之上 何为其然也
A.两个“于”相同,两个“然”不同。 | B.两个“于”相同,两个“然”相同。 |
C.两个“于”不同,两个“然”相同。 | D.两个“于”不同,两个“然”不同。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不拘于时 | D.此非孟得之困于周郎者乎? |
永元十四年冬,十月,辛卯,诏立贵人邓氏为皇后。后辞让,不得已,然后即位。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自和帝之丧,邓骘兄弟常居禁中。骘不欲久在内,连求还第,太后许之。
永初元年,封车骑将军,食邑万户,以定策功增三千户。骘辞让不获,遂避使者,辗转诣阙,上疏自陈。至于五六,乃许之。其夏,凉部畔羌援荡西州,诏骘与征西校尉任尚将五营及诸郡兵五万人,屯汉阳以备羌。二年冬,邓鹭使任尚及从事中郎河内司马钧率诸郡兵与滇零等数万人战于平襄,大败,死者八千余人,羌众遂大盛,朝延不能制。十一月,辛酉,诏邓骘还师,留任尚屯汉阳为诸军节度。遣使迎拜骘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四年,邓骘在位,颇能推进贤士,荐何熙等列于朝廷,又辟弘农杨震等置之幕府,天下称之。震孤贫好学,通达博览,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骘子侍中凤,尝与尚书郎张龛书,属郎中马融宜在台阁。又中郎将任尚尝遗凤马,后尚坐断盗军粮,槛车征诣廷尉,凤惧事泄,先自首于骘。骘畏太后,遂髡妻及风以谢,天下称之。
建光元年,大后邓氏崩。宫人先有受罚者怀怨恚,因诬告太后兄弟悝、弘、阊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帝闻,追怒,令有司奏悝等大逆无道,骘以不与谋,但免特进,遣就国。宗族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赀财田宅,又徙封骘为罗侯。五月,骘与子凤并不食而死。
大司农朱宠痛骘无罪遇祸,乃肉袒舆榇上疏。宠知其言切,自致廷尉。众庶多为骘称枉。帝意颇悟,乃谴让州郡,还葬骘等于北芒。诏遣使者祠以少牢,诸从兄弟皆得归京师。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遣使迎拜骘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
B.遣使迎拜骘/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
C.遣使迎拜骘/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理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
D.遣使迎拜骘大将军/既至/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
A.“禁中”,指帝王宫内,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也称“禁内““大内”“紫禁”等。 |
B.永初元年是农历丁未年,如果采用“干支”纪年法推断,永初四年则是农历庚戌年。 |
C.“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所用的牲畜,指用猪、牛、羊各一,规格低于“太牢”。 |
D.“从兄弟“指堂兄弟。冠“从”称,指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父”“从子”。 |
A.邓骘贵为国戚,为官谦退。和帝生前,其官职没有超过虎贲中郎将。和帝驾崩后,他也不愿久居宫中,一再请求回府。 |
B.邓骘推举贤士,天下称之。杨震知识丰富,博览群书,虽已年高,但壮心不已,因此得到了邓骘的赏识最终步入仕途。 |
C.邓骘战功赫赫,宠耀无比。邓骘驻扎汉阳,并委派任尚和司马钧在平襄与羌军激战,大败敌军,班师回朝,授予大将军之职,荣耀显赫。 |
D.邓骘为人所诬,含冤而死。安帝听信宫人谗言,邓氏全族遭殃。朱宠上书恳切疏陈,百姓也为其鸣冤,最终沉冤昭雪。 |
(1)骘辞让不获,遂避使者,辗转诣阙,上疏自陈。
(2)令有司奏悝等大逆无道,骘以不与谋,但免特进,遣就国。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
(2)固定句式
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_______”是固定短语,意思是“_________”
⑧是故圣亦圣,愚亦愚
“_______”是固定短语,意思是“_________”
孝义祖孙
《大唐新语》
唐方庆,武德①中为察非掾②,太宗深器重之,引与六月同事③。方庆辞曰:“臣母老,请归养。”太宗不之逼。贞观④中,以为藁城令。孙袭秀,神龙⑤初为监察御史。时武三思诬桓、敬等反,又称袭秀与敬等有谋。至是为侍御史冉祖雍所按,辞理竟不屈。或报祖雍云:“适有南使至云,桓、敬已死。”袭秀闻之,泫然流涕。祖雍曰:“桓彦范负国刑宪,今已死矣。祖雍按足下事,意未测,闻其死乃对雍流涕,何也?”袭秀曰:“桓彦范自负刑宪,然与袭秀有旧,闻其死,岂不伤耶?”祖雍曰:“足下下狱,闻诸弟俱纵酒而无忧色,何也?“袭秀曰:“袭秀何负于国家,但于桓彦范有旧耳。公若尽杀诸弟,不知矣;如独杀袭秀,恐明公不得高枕而卧。”祖雍色动,握其手曰:“请无虑,当活公。”乃善为之辞,得不坐。
(选自《大唐新语·公直》)
(简注)
①武德:唐高祖年号(618—626) ②察非掾:殿中侍御史。③六月同事:指玄武门之变。武德时,秦王李世民功高权重,威逼太子李建成地位。建成与齐王一起谋害李世民,双方斗争异常激烈。在长孙无忌等人的策划下,李世民先发制人,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晨伏兵玄武门,挟持高祖,并杀了建成和齐王。史称“玄武门之变”。④贞观:唐太宗年号。⑤神龙:唐中宗年号。
(阅读指要)
唐方庆、唐袭秀为祖孙二人,前者为孝而辞官奉母,后者为义而不惜被牵连受罚,祖孙二人一孝一义,的确为当时之楷模。于“孝”“义”之外,又赫然显现着耿直不屈的凛然正气。而李世民的大度和冉祖雍的明智,也令人佩服。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至是为侍御史冉祖雍所按(______) (2)袭秀闻之,泫然流涕(______)
(3)桓彦范负国刑宪(______) (4)然与袭秀有旧(______)
【小题2】下列与“太宗不之逼”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
A.且庸人尚羞之 |
B.侣鱼虾而友麋鹿 |
C.商人重利轻别离 |
D.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 |
(1)祖雍按足下事,意未测,闻其死乃对雍流涕,何也?
(2)请无虑,当活公。
【小题5】联系文章,概括唐袭秀的人物形象。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无判断标志,语意表判断)
(2)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万里”置于“奉晨昏”后)
(3)杨意不逢。(宾语前置句。宾语“杨意”置于“不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