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 )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
世言晋王之( )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 )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契丹与吾约( )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 )而纳之。
方其系( )燕父子以组( ),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 )夜呼,乱者( )四应,仓皇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 )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 )可以亡( )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 )也,举(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下面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
B.作者否定天命,强调国家盛衰由“人事”决定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
C.写晋王遗嘱,充分表现其克敌复仇的殷切期望,为庄宗的忧劳兴国张本。 |
D.写庄宗秉承父命,矢志报仇的决心和行动,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
【小题4】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八月一日,过(① )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1)又有一石,不附(② )山,杰(③ )然(④ )特(⑤ )起(⑥ ),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⑦ )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⑧ )缩(⑨ ),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⑩ )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⑪ )干(⑫ )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⑬ )造化之尤物(⑭ )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2)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⑮ )以(⑯ )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⑰ )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⑱ )不然(⑲ )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⑳ ),复(㉑ )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㉒ )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㉓ )水禽,掠江东南(㉔ )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2)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小题3】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重点写观察烽火矶,先近观,再特写,最后远望,让人一步步真正明白烽火矶的佳妙之处,并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
B.第2段先写澎浪矶与小孤山的相望位置,再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看守,是想阐明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
C.第2段描述了小孤山和澎浪矶的风景,突出表现了小孤山峭拔俊美、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
D.文章第2段写小孤山峭拔俊美这一特点时运用比较手法。将一些山与小孤山比较,又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古刹的萧条、残缺比较,写景顺序则是由远及近。 |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① )太白“开帆入天镜”之(② )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③ )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④ )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1)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⑤ ),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2)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⑥ ), 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2)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小题3】对本段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写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风景: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明显。 |
B.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阐明彭蠡口江面的广阔,四望无际;引用苏轼的文句是为了突出在自然景观中渗透了人文景观。诗文传说与名胜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
C.作者为了体现大孤山的特点,先用小孤山与之相比较,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然后以西梁山类比,使人由经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 |
D.作者融情入景,暴露自己的心境,在文中写江水清浊明显,隐喻主战与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
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
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_______________)
子瑜者,亮兄谨也 (_______________)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_______________)
吾尝跂而望矣 (_______________)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
疾
声非加疾也 (_______________)
疾君有疾在腠理 (_______________)
庞涓恐其(孙膑)贤于己,疾之 (_______________)
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
于青取之于蓝 (_______________)
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_______________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
以为妙绝 (________________)
佛印绝类弥勒 (________________)
络绎不绝 (___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
声非加疾也 (________________)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________________)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_______)
輮以为轮 (_______________)
虽有槁暴 (__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 (_______________)
①虽有槁暴(晒)②輮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别)⑤君子生非异也(禀赋,资质)⑥非能水也(善,会)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清楚)
A.①②⑤⑥⑦⑨ | B.①②③④⑦⑨ | C.①③⑤⑦⑨⑩ | D.①⑤⑦⑧⑨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