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    )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

世言晋王  )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 );契丹与吾   )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 )无忘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    )而纳之。

方其 )燕父子以 ),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 成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    )夜呼,乱者    )四应,仓皇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 )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   )国,逸豫 )可以   )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    )也,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下面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B.作者否定天命,强调国家盛衰由“人事”决定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C.写晋王遗嘱,充分表现其克敌复仇的殷切期望,为庄宗的忧劳兴国张本。
D.写庄宗秉承父命,矢志报仇的决心和行动,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2 04:50: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旅匕箸者,即斩以。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

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会雨不。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纪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捍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有折旅匕箸者  逆:背叛B.即斩以 徇:示众
C.会雨不攻 克:能够D.其将李文悦兵三千自归   以:率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高崇文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平定刘辟叛乱,刻功鹿头山。
B.高崇文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高崇文率军过兴元时,士兵中有人折断逆旅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片示众。
C.高崇文爱护百姓,秋毫无犯。高崇文韦率军进入成都时,为不惊扰百姓,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物秋毫无犯。
D.高崇文不通文字,恃功而侈,高崇文自恃有功,尽享蜀地国库且拥兵自重,因此害怕朝廷猜忌,不敢入朝觐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2)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小题5】结合文意,概括高崇文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安恒,冀州武邑人。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安恒投匦上书曰:“陛下膺先圣顾托, 受嗣子揖让,应天顺人,二十余年,岂不闻虞舜褰裳事乎?今太子孝谨, 春秋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自昔天下无二姓并兴,且梁、河内、建昌诸王,以亲得封,恐万岁后不能良计,宜退就公侯,任以闲简。又陛下二十孙,无尺土封,非长久计也。请以都督府要州分而王之,且择立师傅,养成德器,籓屏皇家。”书奏,后虽猜克,不能无感,乃召见赐食,厚慰遣之。
明年,复谏曰:“臣闻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日前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今太子年德已盛,尚贪有大宝,忘母子之恩,以据神器,何旅颜面见唐家宗庙哉!臣谓天意人事,还归李氏。诚能高揖万机,自怡圣心,史臣书之,乐府歌之,斯盛事也。臣闻见过不谏非忠, 畏死不言非勇。陛下以臣为忠,则择是而用;以为不忠,则斩臣头以令天下。”书闻,不报。
于是魏元忠为张易之克弟所构,狱方急,安恒独申救。曰:“王者有容天下之量,故济其心;能进天下之善,故除其恶。陛下始革命,勤秉政枢,博逮谋猷,天下以为明主。暮年厌怠,谗佞炽结,百姓不亲,天下以为暗君。邪正糅进,狱讼冤剧。何昔是而今非邪?居安忘危之失也。窃见元忠廉直有名,位宰相,履忠正,邪佞之徒嫉之若雠。易之兄弟无功无德,指马献蒲,先害善良。自元忠下狱,人人偶语, 谓易之交乱,且及四国。况贼虏方强,赋敛重困,而自纵谗慝,摇变遐迩。臣恐四夷低目窥觇,为边鄙患,百姓托义以清君侧,逐鹿之人叩关而至,问鼎大明之宫,陛下何以谢之?臣今计者,莫若收雷电之威,解恢恢之网,复爵还位,君臣如初,则天下幸甚。陛下纵不能斩佞臣,塞人望,且当抑夺荣宠,翦其羽翅,无使骄横为社稷之忧。
疏奏,易之等大怒,遣刺客邀杀之,赖凤阁舍人桓彦范等悉力营解,乃免。
神龙初,为习艺馆内教。节愍太子难,或谗安恒豫谋,死狱中。睿宗立,知其 枉,诏赠谏议大夫。
(选自《新唐书》)
【注】①投匦:武则天时设立四个“铜匦”,以鼓励臣民直接上疏皇帝,铜断,是一种铜制的容器,相当于现在的检举箱。②處舜褰裳:帝王让位。③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膺先圣顾托 膺:接受,承当。
B.任以闲简   任:任用,委任。
C.遗刺客邀杀之 邀:邀请,约请
D.节感太子难 难:发难,反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B.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C.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D.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安恒首次上书武则天,请求其让位于太子,并将武氏诸王降为公侯,将二十个李姓皇孙都分封为王。
B.苏安恒第二次进谏请女皇禅位,恢复李唐,认为女皇贪恋皇位,违背天意人心,措辞相比首次尖锐。
C.苏安恒在奏疏中指出武则天当政初期的贤明和当政后期的昏聩,并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不能居安思危。
D.苏安恒直言张易之兄弟陷害贤良,若一味纵容必致内乱外患,并借机重提还位于李唐认为这是天下之大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高揖万机,自怡圣心,史臣书之,乐府歌之,斯盛事也。
(2)于是魏元忠为张易之兄弟所构,狱方急,安恒独中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伦,系本京兆。父光乘,在开元、天宝间为朔方节度使
伦以调蓝田尉,干力勤济。杨国忠署为铸钱内作使判官。国忠多发州县齐人令鼓铸,督非所习,虽篓失苛严,愈无功。伦请准直募匠,代无聊之人,繇是役用减,鼓铸多矣。玄宗晚节盛营官室,吏介以为欺,伦阋实工员,省费倍。
从帝入蜀,以监察御史为剑南节度行军司马、置顿判官。时中人卫卒多侵暴,尤难治,伦以清俭自将,西人赖缓。中宦疾之,以谗贬衡州司户参军。度支使第五琦荐伦才,擢商州刺史、荆襄道租庸使。襄州裨将康楚元乱,自称东楚义王,刺史王政弃城遁。贼南袭江陵,绝汉、沔饷道。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德宗嗣位,选使绝域者,擢伦太常少卿,充和吐蕃使。伦至,谕天子威德,赞普顺悦,乃入献。还,进太常卿,兼御史大夫。再使,如旨。伦处朝,数论政得失,宰相卢杞恶之,改太子少保。从狩奉天。及杞败,关播①罢为刑部尚书,伦在朝堂流涕曰;“宰相无状,使天下至此,不失为尚书,后何劝?”闻者惮其公。帝后欲复用杞为刺史,伦苦谏,言恳至到,帝纳之。进太子少师、郢国公,致仕。
时李楚琳以仆射兼卫尉卿,李忠诚以尚书兼少府监,伦言:“楚琳逆节,忠诚戎丑,不当宠以官。”又请为义仓,以捍无年;择贤者,任帝左右。谓吐蕃豺虎野心,不可事信约,宜谨备边。帝善其言,厚礼之。居家以孝慈称。卒,年八十三,赠扬州都督,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有删减)
【注】①关播:由卢杞推荐担任宰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B.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C.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D.伦调兵屯邓州/厚抚降贼寇/益怠/乃击禽楚元/以献收租庸二百万缗/召为卫尉卿/俄兼宁陇二州刺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庇荫,即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才学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之为节度使。
C.赞普,在吐蕃诸王的名字中多有此词。《新唐书·吐蕃传》云:“其俗谓雄强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
D.义仓,是一种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最初仓库设在“闾巷”,由“社司”管理,所以也叫做“社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伦治政有方,在担任铸钱内作使判官时,提出合理建议,改变了一些不当做法,收效显著。
B.韦伦为官清廉,面对宦官禁军大肆侵夺,他坚守原则,自我约束,不与其同流合污。
C.韦伦英勇善战,在平定楚元叛乱中,虽然刺史弃城而逃,但他毫不畏惧,采取策略平定了叛乱。
D.韦伦公正刚直,上朝时敢于直言,不畏权势,对皇帝的不当做法委婉劝谏,直至皇帝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无状,使天下至此,不失为尚书,后何劝?
(2)谓吐蕃豺虎野心,不可事信约,宜谨备边。帝善其言,厚礼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行钦,幽州人。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B.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C.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D.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此处“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处从后文评价看,元行钦想保全生命。
C.“刺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有检核问事之意,主要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D.“先皇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经去世的父亲,这里用“先”表示对已经亡故君主的尊敬,也用来区别现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