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结合《荆轲刺秦王》,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大王命之 唯:只是
C.卒起不意,尽失其 度:常态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次:次序,先后次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引其匕首提秦王  ②度我至军中,公
B.①卒惶急不知所    ②我为鱼肉,何辞
C.①而乃以手共搏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
D.①自引起 ②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小题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宗庙为古代帝王或者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一般为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宗庙亦可指代国家。
B.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下的待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课文选段出处为《战国策》,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由刘向编辑。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东曰蛮、西曰戎、南曰夷,北曰狄。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2 03:5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犀首立五王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齐哉?”
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立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田婴曰:“诺。”
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
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并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与赵、魏伐之,矣 过:错了
B.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焉    附:依附
C.岂若中山废其王而齐哉 事:侍奉
D.彼亡其国 患:祸害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B.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C.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D.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小题3】(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登认为齐国与赵、魏两国攻打中山国,这无异于为赵、魏两国赶羊,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
B.在张登看来,齐王现在应该召见中山君,并允许他称王,中山君就会与赵、魏两国断交,并会与齐结交。
C.张丑认为,张登长期以来善于把一些小计谋进献给中山君,很难相信张登会给齐国带来好处。
D.田婴按张登所说的做了,但张登又去游说赵、魏两国,并且赵、魏两国也同意了张登的建议,最终中山与齐绝交。
【小题4】(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2)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恶有不战者乎?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注,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注】元元:平民,老百姓。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序八州而朝同列
B.安坐而广地    以弱天下之民
C.子元元,臣诸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嫂蛇.行匍伏  天下云集响应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东有肴、函之固:定语后置句。与之类似的有“临不测之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是故兵胜于外:状语后置句。与之类似的有“而倔起阡陌之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父母不与言: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之”。与之类似的有“则与一生彘肩”“吾谁与归”。
D.天下莫之能伉:宾语前置句。与之类似的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3】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C.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D.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企图说服秦惠王采用连横策略并吞诸侯,但秦惠王认为其羽翼未丰,期待以后时机成熟再与苏秦共谋大事。
B.苏秦回到家中之后,精研太公兵法,他顺应山东诸国合纵抗秦的大势,说服了赵王而有了“约从散横”的局面。
C.苏秦失意时愧对家人,见于颜色;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流于言辞。
D.文中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手法写出苏秦得势前后的亲人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展现了当时的炎凉世态。
【小题5】把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3)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B. 足下,称呼对方的敬辞,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意为“您”。
C. 剖符,古代分封诸侯或功臣时,将符节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D. 北面,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坐在南面,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南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C. 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顾谓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请为二三日惭之。”出谓诸发曰:“大王有命,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今大国其命冠则见以礼,不冠则否。假令大国之使,时过弊邑,弊邑之君亦有命矣。曰:‘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于大国何如?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梁王闻之,被衣出以见诸发。令逐韩子。《诗》曰:“维君子使,媚于天子。”若此之谓也。

注释:①诸发:战国时越国的大夫。②天子之封:天子所分封的土地。③海垂之际:接近海边的地区。④以像龙子者:用来模仿龙王的子孙。⑤避水神:使水神逃避。⑥维君子使,媚于天子:君子出使,会受到天子的宠爱。

【小题1】“维君子使,媚于天子”一句引自《诗经﹒大雅﹒卷阿》。《诗》中的风、雅、颂是按(   )来划分的。
A.不同的地域B.不同的时期C.音乐的性质D.篇幅的长短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
有以一枝梅 (______) ②以列国之君 (______) 
③客则以礼见(______) ④愿冠以见 (______)
【小题3】“梁王闻之,被衣出以见诸发”中的“被”与下列哪一句的“被”意思相同(   )
A.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B.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送东阳马生序》
C.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D.翡翠珠被 《招魂》
E.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小题4】 翻译“请为二三日惭之”。
【小题5】诸发为什么要对魏国的大臣说“剪发文身”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