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方舟传
戴名世
方舟,字百川,江南桐城人。迁江宁府,入上元县学为诸生,受业于其父逸巢先生。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当舟之世,天下文章靡矣,舟独扫除时习而取法于古,深思自得,无所依傍,自成一家之言,由是舟之文章名天下。
舟与其弟苞皆好学,日闭户,谢绝人事,相与穷天人性命之故、古今治乱之源、义利邪正之辨,用以立身行己,而以其绪余著之于文,互相质正,有一字之未安,不敢以宗世,意度波澜,各有其造极,人比之眉山苏氏兄弟云。
舟天性醇笃,孝于其亲,既长,不异孺慕。逸巢先生尝曰:“吾体未痛,二子已觉之;吾心未动,二子已知之。“其先意承志如此。舟厌时俗龌龊,以名节自砥砺,谨法度,慎交游,而留意经世之学。平生所为经画区处,悉中肯綮。而性恬淡,不慕富贵。其所与友善,如高淳张自超,江宁龚缨,同县戴名世、刘捷夏人。而金陵风物甚美,花草妍丽,城之西北尤多园林之胜,尝曰:“吾读书之暇,与此数人者挈榼而往,尽醉而归,以此终吾世足矣。”
舟少有呕血之疾,壬未游京师,疾复作,寻归,逾二年卒,年三十七。舟临卒时,自取其文稿烧 之,今行世者仅六十余篇。
百川尝谓余曰:“天之生君子即有小人,亦犹父母之生子有才亦有不才也。父母即恶其子之不才,而有人焉为之掩匿覆盖,其心必喜;有人焉数其恶而暴其状无纤悉之遗焉,在父母之心必有甚怒而不乐者。天之于小人也亦然,吾与子所刺讥悉中小人之疾,欲天之喜而勿怒,得乎?”余之困甚于百川,而百川且不永其年以卒,然则百川所言,其果信而非激者矣!
(选自《南山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文章靡矣 靡:华丽 |
B.古今治乱之源 治:治理 |
C.平生所为经画区处 画:谋划 |
D.其果信而非激者矣 信:真实 |
A.方舟勤奋好学,年少时精通经史及百家之书,并虚心学习时人的创作风格,深思自得,写出有独特见解的文章。 |
B.方舟性情淳厚,尊奉孝道,长大以后还像孩子一样依恋亲人。他的父亲曾说方舟与他弟弟都能预知自己的想法。 |
C.方舟注重名声节操,性格恬淡,不慕荣华富贵,读书之余和几个朋友尽享愉悦的生活,希望能像这样终其一生。 |
D.方舟身体虚弱,患有呕血的疾病,壬未年在京师游历时因疾病复发回到故乡,两年后就去世 了,年仅三十七岁。 |
⑴舟厌时俗龌龊,以名节自砥砺,谨法度,慎交游,而留意经世之学。
⑵天之于小人也亦然,吾与子所刺讥悉中小人之疾,欲天之喜而勿怒,得乎?
【小题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方舟临终焚毁自己文稿的原因。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本文选自《唐才子传》)
注释:长庚星,即太白金星。【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岁通五经 通:通晓 |
B.白益傲放 益:更加 |
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辟:开辟 |
D.璘败,累系浔阳狱累 系:捆绑 |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D.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
①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②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杜静台先生传
[明]朱鹤龄
①先生讳伟,字道升,少育于沈给谏仲子嘉谟家,从其姓,后乃归宗。先生幼而至性过人。母目矐,以舌舐之,竟复其明。七岁丧母,每哀啼,父为之感泣,先生乃更破涕为欢。父疑之,阴察枕席,皆斑斑泪痕也。读书沈氏塾中,有神童称。嘉谟奇其颖悟,庙见①而子之。弱岁名籍甚,试辄冠军。
②嘉靖壬子举于乡,所制经义为世宗尚,自王文恪四家而下,即屈指及焉。屡困公车,笃志圣贤之学,与唐公荆川、许公敬庵、耿公楚侗讲明濂洛渊源。其学以主静为宗,验之行履,动止皆有绳度,海内从学者数百人。
③尝过鄱阳湖,巨盗胁之以刃,端坐不慑。盗异之,发其篋得刺,罗拜而去,其名行为人所重如此。先生衔沈氏恩,思报之。嘉谟子死漕卒之难,家政旁落。先生白备兵使者蔡公,置佼奴于法,为经纪其家,家复振位。从子琦、琉、珣,少皆有颖质,先生痛其失帖,躬督课之,卒皆成进士。
④万历庚辰复上春官不第,乃谒选得南阳府推官。唐藩②左右不法者悉捕而丽之辟。暇则引诸生与之谈说经义。行部开封,汝宁有进例金者,立却之。暑篆内乡新野二邑。课农桑,行乡约,不事捶楚,专务以德化民。奸宄革心,狱讼衰止。
⑤应擢台省,当事欲为庚数年。先生曰:“某岂欺君父以市美官者耶?”不可。稍迁工部营缮司主事。课税荆关,荆故脂膏,先生为文矢江神,不以一钱润私橐,尽弛商人法外征。濒江沙市,十里泥泞没骭,先生捐俸筑石堰,植以榆,行旅便之。会言者劾先生不赴部考核为非。制下工部覆,具言荆厂竹木自四川建昌诸路浮江而下,而彼地连岁用兵,商贾少至,以故税额减于前,实无赃私可摘,请特免考核。诏许之。
⑥先生既归,键户养疴,终日默坐,竟至贫困不给。以癸已十月卒,年七十有一。传称躬行君子,庶几无愧焉。所著《学聚録》《正学编》等行于世,学者称为静台先生。
⑦李临川先生曰:尝见静台先生住京师崇国寺中,朝幕静坐。每月朔望必书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侍坐移时,方课学业。弟子问故。先生曰:“可为求放心一助。”先生尝额其书斋云:“无求胜在三公上,知足常如万斛余。”
注:①庙见,婚后择日率新娘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②唐藩:明代南阳藩王朱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岁名籍甚,试辄冠军 辄:总是 |
B.唐藩左右不法者悉捕而丽之辟 辟:死刑 |
C.某岂欺君父以市美官者耶 市:购买 |
D.会言者劾先生不赴部考核为非 劾:揭发 |
A.先生幼时性情淳厚过人,因其孝心而使母亲复明。在沈氏塾中读书时,有神童之称。沈嘉谟见其聪慧有悟性,把他当做儿子抚养。 |
B.先生乡试考中以后虽然屡屡不能考中进士,但他与唐荆川、许敬庵、耿楚侗等人研究周程理学,而且做到知行合一,因而海内知名。 |
C.为报答沈氏的养育之恩,在沈家没落之时,先生向备兵使者蔡公禀报情况,将佼奴绳之以法,帮助沈氏恢复了家业,并教导其侄辈学业。 |
D.先生住在京师崇国寺中时,每月初一、十五必定先书奉孔子之位,才给弟子们传授学业,并告诉弟子这样做才可以更加放心地做学问。 |
(1)盗异之,发其篋得刺,罗拜而去,其名行为人所重如此。
(2)课农桑,行乡约,不事捶楚,专务以德化民。奸宄革心,狱讼衰止。
【小题4】文章第六段说“传称躬行君子,庶几无愧焉”,静台先生的哪些形象特点让他无愧于“君子”之称?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匈奴诡言武死
⑤因泣下霑衿 ⑥君子生非异也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A.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动,使愉快。 |
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名作动,用桨划。 |
C.今兹捧袂 捧袂,捧着衣襟 |
D.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 侣鱼虾而友糜鹿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望西山,始指异之 |
D.其一犬坐于前 箕踞而遨 |
柳州罗池庙碑
韩愈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亭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曰:“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则我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 ”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或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 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 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己。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己而摈不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
B.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
C.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
D.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
A.于其乡闾 闾:乡里 | B.流逋四归 逋:逃亡 |
C.肥大蕃息 息:生长 | D.树以名木 树:树木 |
A.罗池庙:柳宗元庙。庙,原先是指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也可用来供奉祭祀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
B.柳侯:柳宗元。侯,本指诸侯。柳宗元为州刺史,主一州之事,职位相当于古之诸侯,故称之为侯。 |
C.辛卯:天干地支。我国古代将“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地支。 |
D.讳:古人在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前加“讳”,表示尊重;也指避讳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文中“其月景辰”,避唐高祖李渊父李昞讳,以“景”代“昞”。 |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选自《师说》)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贞观政要·崇儒学》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贞观十四年诏曰:“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何妥、刘炫,并前代名儒,经术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讲疏,宜加优赏,以劝后生,可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堂。”其尊儒重道如此。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
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而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定五经疏义,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初践祚 践祚:登基、即位 |
B.稽式旧典 稽式:取法 |
C.随方晓答,援据详明 随方:随意 |
D.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懿德 :美好德行 |
A.唐太宗着意文治,设置弘文馆,崇尚儒学,确立周公、仲尼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
B.贞观二年,唐太宗广收天下儒士,加以赏赐,下令他们聚集到京师,破格提拔了不少儒生。 |
C.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下诏对梁代、北周、陈代和隋代的诸多名儒,以及占子夏、公羊高等二十一人,给予褒扬和尊崇。 |
D.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让颜师古考定五经,考定完毕,又下诏让房玄龄召集诸位儒生讨论,大家一致认同并叹服颜师古,太宗也大加赞赏。 |
(1)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
(2)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3)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小题4】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唐太宗在“崇儒学”方面做了哪些重要事情。
①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靡:退却
②惠等哭,舆归营 舆:车
③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④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⑤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⑥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⑦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⑧辄积年不徙 徙:迁徙
⑨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⑩连辟公府不就 辟:通“避” 躲避
A.②⑤⑧ | B.①⑤⑩ | C.③⑧⑨ | D.②④⑦ |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______)____________
(2)则刘病日笃 (______)____________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______)___________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______)____________
(5)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______)____________
(6)臣具以表闻 (______)____________
(7)猥以微贱 (______)____________
(8)愿陛下矜悯愚诚 (______)____________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______)____________
(10)实迷途其未远 (______) ____________
(11)策扶老以流憩 (______) ____________
(12)善万物之得时 (______) 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