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B.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C.兰芝初来时,府吏见丁宁 |
D.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覆盖) |
B.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感到遗憾)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惆怅、悲伤) |
C.此五霸之伐也 (战争)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自夸、炫耀 ) |
D.遂解邯郸,存赵 (使……保存下来) |
A.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始:当初,原来 故病且怠 病:穷困 |
B.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离:背离,远去 舍瑟而作 舍:舍弃 |
C.古人秉烛夜游 秉:持,拿着 吾与点也 与:和,同 |
D.比去,以手阖门 比:并,一起 吾妻来归 归:回家 |
(1)秋深潦缩:____________(2)善刀而藏之:_________
(3)田父绐曰:____________(4)籍独不愧于心乎:_________
(5)族秦者秦也:__________(6)玉容寂寞泪阑干:_________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 B.委命下吏命: 命令。 |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倡。 |
熙宁转对疏
曾巩
准御史台告报臣僚朝辞日具转对,臣愚浅薄,恐言不足采。然臣窃观唐太宗即位之初,延群臣与图天下之事,所以成贞观之治。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陈当世之务,故显德之政,亦独能变五代之因循。
今陛下始承天序,亦诏群臣,使以次对。然且将岁余,未闻取一人,得一言,岂当世固乏人,不足以当陛下之意欤?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伏惟陛下超然独观于世俗之表,详思臣言而择其中,则二君之明,岂足道于后世,而士之怀抱忠义者,岂复感知言之少乎?
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近则不能不以盗贼为虑,远则不能不以夷狄为忧。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
《易》曰:正其本,万事理。故臣以谓正其本者,在得之于心而已。得之于心者,其术非他,学焉而已矣。古之圣人,舜禹成汤文武,未有不由学而成,而傅说、周公之辅其君,未尝不勉之以学。故孟子以谓学焉而后有为,则汤以王,齐桓公以霸,皆不劳而能也。盖学所以成人主之功德如此。诚能磨砻长养,至于有以自得,则天下之事在于理者,未有不能尽也。能尽天下之理,则天下之事物接于我者,无以累其内;天下之以言语接于我者,无以蔽其外。夫然则循理而已矣,邪情之所不能入也;从善而已矣,邪说之所不能乱也。如是而用之以特久,资之以不息,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古之人自可欲之善,而充之至于不可知之神,自十五之学,而积之至于从心之不逾距,岂他道哉?由是而已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大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
B.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
C.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
D.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
A.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
B.臣僚,古代指辅佐君主的文臣武将。 |
C.转对,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谓之“转对”。 |
D.陛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后来也用来称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 |
A.首段引用唐太宗、后周世宗两位贤君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臣子直言进谏的必要性和君王虚心纳谏的必要性。 |
B.第二段中作者委婉批评了当朝统治者虽然要求臣子进谏,却不采纳的事实。 |
C.作者认为想要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多弊端,对君王而言,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奏效。 |
D.作者列举了舜、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傅说、周公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
(2)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
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⑤穷岛屿之萦回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④⑥ |
①复驾言兮焉求 ②将有事于西畴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 ④童子何知
⑤奉晨昏于万里 ⑥而莫之夭阏者
⑦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⑧而刘夙婴疾病
A.①④ /②⑤/ ⑥/⑦ / ③⑧ |
B.①④ / ②⑤⑥ / ③⑦ / ⑧ |
C.①④⑥ / ②⑤ / ③⑦⑧ |
D.①④⑥ / ②⑤/ ③⑦ / ⑧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呢 |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是……还是…… |
C.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不也……吗 |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或者……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