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与先秦诸子学说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②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③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②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③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A.①道家 ②法家 ③墨家 ④儒家 |
B.①道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儒家 |
C.①墨家 ②儒家 ③道家 ④法家 |
D.①墨家 ②道家 ③儒家 ④法家 |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追:补救 |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 |
D.气凌彭泽之樽 凌:超过 |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
B.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 |
C.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 |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
下列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共其乏困
例:共其乏困
A.则思江海下百川 | B.越国以鄙远 |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D.貌恭而心不服 |
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置之坐上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置之坐上
A.①②③④⑤⑧ | B.②⑤⑥⑦⑧⑨ | C.①②④⑥⑧⑨ | D.①③⑤⑧⑨⑩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
D.愿大王少假借之 |
对下列有关文化史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 |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
C.“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物以相之 相:观察。 匪我愆期 愆:拖延 |
B.夫夷以近 夷:平坦 謇朝谇而夕替 替:贬斥 |
C.所以游目骋怀 骋:放开,敞开。 多谢后世人 谢:感谢 |
D.否泰如天地 否:坏运气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