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夷之中,故后世称其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职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职官。 |
D.“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体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
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
C.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
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可应考,录取名额不固定,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教学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 |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词。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以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明经等。 |
B.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西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
D.“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有国子祭酒、博士、提学、学政、教授、教谕等。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会友”是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
B.古代祭祀或举行典礼,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庄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 |
C.“八股文”是汉代和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一般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 |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
C.“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
D.“孝廉”是唐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廉洁正直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互相吹捧,弄虛作假。 |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字,叫“墓志铭”。 |
B.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
C.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讲求辞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不大。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秦汉。 |
D.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
判断题
(1)《湘夫人》为《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但从“九”可推知有两篇是后人之作而假托屈原之名。(_____)
(2)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_____)
(1)《湘夫人》为《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但从“九”可推知有两篇是后人之作而假托屈原之名。(_____)
(2)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