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培根
- 莎士比亚
- 弥尔顿
- 亨利·菲尔丁
- 丹尼尔·笛福
- 斯威夫特
- 菲尔丁
- 奥斯汀
- 瓦特斯各特
- 拜伦
- + 雪莱
- 《西风颂》
- 《致云雀》
- 狄更斯
- 夏洛蒂·勃朗特
- 艾米丽·勃朗特
- 乔治·艾略特
- 哈代
- 萨克雷
- 萧伯纳
- 劳伦斯
- 艾略特
- 培根
- 济慈
- 卡罗尔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柯南道尔
- 毛姆
- 奥斯卡·王尔德
- 彼得·梅尔
- J·K·罗琳
- 弗吉尼亚·伍尔夫
- 托尔金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致云雀》
鉴赏点一:分析诗歌的形象、
【小题1】阅读全诗,完成下表。
(明确)
鉴赏点二: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小题2】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与诗人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比喻的作用。
鉴赏点一:分析诗歌的形象、
【小题1】阅读全诗,完成下表。
(明确)
| 相似点 | 不同处 |
云雀 | ①追求光明,蔑视______,都向往__________ | ② |
诗人 |
鉴赏点二: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小题2】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与诗人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比喻的作用。
下列对《致云雀》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节是全诗的总括,作者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其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云雀欢乐歌声的神圣,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
B.诗歌第二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的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习性。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云雀的歌声中。 |
C.在诗歌中,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的美雨之类的意象,描绘云雀歌声给人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等意象概括云雀明朗、清新,欢悦的特点。 |
D.诗歌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称得上清新俊逸、不同凡响。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云雀欢欣指的是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 |
阅读雪莱的《西风颂》(节录),完成问题。
【小题2】诗中多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处来略加分析。
一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五
拿我当琴吧,就像那一片树林,
哪怕我周身的叶儿也同样飘落!
你以非凡和谐中的狂放的激情
让我和树林都奏出雄浑的秋乐,
悲凉而又甜美。狂暴的精灵哟,
但愿你我迅猛的灵魂能够契合!
把我僵死的思想撒向整个宇宙,
像枯叶被驱赶去催促新的生命!
而且,依凭我这首诗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语传给天下所有的人,
就像从未熄的炉中拨放出火花!
让那预言的号角通过我的嘴唇
向昏沉的大地吹奏!哦,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选自《雪莱抒情诗全集》,吴笛译)
【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这句诗,说说西风在毁坏着什么,又在保藏着什么。【小题2】诗中多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处来略加分析。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突出了“我”面对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的惊讶与敬畏之情。 |
B.《峨日朵雪峰之侧》写小蜘蛛时用“可怜”与“默享”两个词,将前面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 |
C.《致云雀》中诗人把云雀比作诗人、深闺中的少女、萤火虫、玫瑰,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
D.《致云雀》中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进行对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
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请思考下列问题。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2)《红烛》与李商隐的“蜡距成灰泪始干”都写了蜡烛,它们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3)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何作用?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2)《红烛》与李商隐的“蜡距成灰泪始干”都写了蜡烛,它们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3)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