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关汉卿(1220-1300)
- 王实甫(不详)
- 马致远(约1251-1321)
- 雎景臣(不详)
- 张养浩(1270-1329)
- 郑光祖(不详)
- 张可久(约1270-1348)
- 乔吉(不详)
- 施耐庵(不详)
- + 脱脱等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陶节夫,字子礼,饶州鄱阳人,晋大司马侃之裔也。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节夫诘以数语,元即吐服,将适市,与诸囚诀曰:“陶公长者,虽死可无憾。”知新会县,广守章楶重其材。楶帅泾原,辟入府。
崇宁初,为讲议司检讨官,进虞部员外郎,迁陕西转运副使,徙知延安府。以招降羌有功,加集贤殿修撰。筑石堡等四城。石堡以天涧为隍,可趋者唯一路,夏人窖粟其间,以千数。既为宋有,其酋惊曰:“汉家取我金窟埚!”亟发铁骑来争。节夫分部将士遮御之,斩获统军以下数十百人。夏人度不可得,敛兵退。连擢显谟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
方议城银州,谍告夏人已东。节夫料必西趋泾原,官属不肯从,节夫曰:“吾计之熟矣。”乃遣裨将耿端彦疾驱至银州,五日城成,夏人果从泾原至,则城备已固,遂遁去。进枢密直学士。
节夫在延安日久,蔡京、张康国从中助之,故唯京意是徇。夏人欲款塞,拒弗纳。放牧者执杀之,夏人怨怒,大入镇戎军,杀卤数万口。节夫寻领经制环庆、泾原、河东边事,言:“今既得石堡,又城银州,西夏洪、宥皆在吾顾盼中。横山之地,十有七八,兴州巢穴浅露,直可以计取。”遂陈取兴、灵之策。加龙图阁学士。会朝廷罢经制司,且弃所城地,节夫乃求内郡。徙洪州,改江宁府,历青、秦二州、太原府。
群盗李勉起辽州、北平之间,河东、河北骚动,两路帅臣、宪臣皆罪去,至出台郎督捕之。节夫请悉罢所遣兵,卒以计获勉。坐上疏乞留本道兵勿移戍,降为待制、知永兴军,数月,卒。追复龙图阁学士。
(选自《宋史·陶节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
B.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速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
C.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底暴山谷/间捕系狱/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
D.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
A.崇宁,年号,年号是古代用来纪年的名号。遇到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要更换年号。 |
B.谍,情报。文中指陶节夫派人秘密打探夏人的军事、政治及经济等方面的消息。 |
C.裨将,副将。裨,副的,古代祭把时穿的次等礼服;将,将领,带兵打仗的人。 |
D.路,宋代行政区域名,是直辖于中央的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 |
A.陶节夫德行高尚,受人敬服。他审问顽固而狡猾的罪犯杨元,杨元把他视为“长者”,崇敬他,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刑罚。 |
B.陶节夫守边有功,屡得升迁。,他成功招降羌人,加官集贤殿修撰;他身先士卒击退前来抢粮的夏人,升任显谟阁待制。 |
C.陶节夫料事如神,未雨绸缪。他料定夏人的动向,下令加强银州城防,夏人果然袭击银州,银州因城防坚固,得以保全。 |
D.陶节夫足智多谋,恪尽职责。他兼任泾源等地经制司时,提出攻取兴、灵二州的计谋;奉命抓捕盗贼时,成功计擒李勉。 |
(1)节夫诘以数语,元即吐服,将适市,与诸囚诀曰:“陶公长者,虽死可无憾。”
(2)蔡京、张康国从中助之,故唯京意是徇。夏人欲款塞,拒弗纳。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象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種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敗之,尽擒以归,诛青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途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注:①言者:指谏官。②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 | B.存中命乃寝 寝:停止 |
C.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 具:准备 | D.疾革,草遗奏言 革:痊愈。 |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 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 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 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①③④ | D.②④⑥ |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张宏,字臣卿,青州益都人。高祖茂昭,唐易、定节度使。曾祖元,易州刺史。祖持,蒲城令。父峭,业《春秋》,一举不第,退居丘园,后唐天成中以贤帅后补协律郎,至平利令宏,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宣州。改太子中允、直史馆,迁著作郎,赐绯鱼,预修《太平御览》,历左拾遗。六年,出为峡路转运副使,就加左补阙、会省副使,知遂州,以勤干闻,入为度支员外郎。雍熙中,吕蒙正、李至、张齐贤、王沔荐其文行,改主客郎中、史馆修撰。数日,以本官充枢密直学士,赐金紫。太宗召对便殿,谓曰:“成都重地,卿为朕镇之。”因厚赐以遣。至郑州,促召归阙,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会太宗亲试礼部不合格贡士,令枢密院给牒,因谓宏曰:“朕自御极以来,亲择群材,大者为栋梁,小者为榱桷,卿与吕蒙正皆中朕选,大臣颇有沮议。非朕独断,岂能及此乎?”宏顿首谢。时河朔用兵,宏居位无所建白,御史中丞赵昌言多言边事,乃以昌言副枢密,宏为中丞,两更其任。端拱初,改工部侍郎,再为枢密副使。淳化二年,以吏部侍郎罢,俄判吏部铨,权知开封府。太宗御便殿虑囚,以府狱多壅,诏劾其官属,宏等顿首请罪,乃释之。真宗尹京,宏罢奉朝请。至道初,出知潞州。二年,就转右丞。真宗即位,加工部尚书。咸平初,还朝,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二年,真宗以上封者众,虑其稽留,命宏与王旦知登闻鼓院,再掌吏部选。四年,卒,年六十三。废朝,赠右仆射,命中使莅葬事。录其子可久大理评事,可道太祝,可度奉礼郎。宏循谨守位,不求赫赫之誉,历践通显,未尝败事。可久至虞部员外郎,可道国子博士,可度太子中舍。
(摘编自《宋史·张宏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祖持蒲城令/父峭业《春秋》/一举不第/退居丘园/后唐天成中/以贤帅后补协律郎/至平利令 |
B.祖持/蒲城令/父峭/业《春秋》/一举不第/退居丘园/后唐天成中以贤帅后补协律郎/至平利令 |
C.祖持蒲城令/父峭业《春秋》/一举不第/退居丘园/后唐天成中以贤帅/后补协律郎/至平利令 |
D.祖持/蒲城令/父峭/业《春秋》/一举不第/退居丘园后/唐天成中以贤帅后补协律郎/至平利令 |
A.髙祖、曾祖、祖父、父,这四世加上“自身”和子、孙、曾孙、玄孙这“下四世”合称“九族”, |
B.雍熙是宋太宗的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
C.阙是宮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宮廷;“归阙”意近“诣阙”,指回到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
D.国子博士报国子监博士,国子监是中央官学,是古代教育的最高学府,而非教有行政机构。 |
A.张宏凭科举获取功名。他在太平兴田年间考中进士后,历任官职较多,升任著作郎后参与修订《太平德览》,在京为宫多年。 |
B.张宏勤政干练。他因在遂州任职闻名而入京城任度支员外郎,后来受到吕蒙正、李至、张齐贤,王沔等人的推荐而升职。 |
C.张宏一直深受皇帝信任。宋太宗曾赏赐他丰厚的礼物派他到重地成都镇守,后紧急从成都召见他回京城任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
D.张宏循礼谨慎,坚守本职。他不谋求显赫的声誉,历任通达显位,从没有敗事。去世时宋真宗废朝表示纪念,派中使亲临葬亊。 |
(1)卿与吕蒙正皆中朕选,大臣颇有沮议,非朕独断,岂能及此乎?
(2)以府狱多壅,诏劾其官属,宏等顿首请罪,乃释之。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日:“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
C.“郊祭”即是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
A.侯蒙精于治理。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找茬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
B.侯蒙奉公无私。郊祭大事先期完成,皇帝向侯蒙透露有意提拔他的意思,被侯蒙拒绝了,为财利向君王请求而上位,非他所为。 |
C.侯蒙直言评鉴。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
D.侯蒙受冤屈。他建议改革大钱流通的弊病,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装作不知故意斥责府库主管,结果被皇上误会遭到贬谪。 |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韩企先,燕京人。九世祖知古,仕辽为中书令.徙居柳城,世贵显。
乾统间,企先中进士第,回翔不振。都统杲定中京,擢枢密副都承旨,稍迁转运使。宗斡为都统经略山西,表署西京留守。天会六年,刘彦宗薨,企先代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七年,迁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封楚国公。
十二年,以企先为尚书右丞相,召至上京。入见,太宗甚惊异日:“朕畴昔尝梦此人,今果见之。”于是,方议礼制度,损益旧章。企先博通经史,知前代故事,或因或革,咸取折衷。企先为相,每欲为官择人,专以培植奖励后进为己责任。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缺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宗斡雅敬重之世称贤相焉
皇统元年,封濮王。六年,薨,年六十五。正隆二年,例降封齐国公。大定八年,配享太宗庙廷。
十年,司空李德固孙引庆求袭其祖猛安,世宗日:“德目无功,其猛安且缺之。汉人宰相惟韩企先最贤,他不及也。”十一年,将图功臣像于衍庆宫,上日:“丞相企先,本朝典章制度多出斯人之手,至于关决大政,与大臣谋议,不使外人知之,由是无人能知其功。前后汉人宰相无能及者,置功臣画像中,亦足以示劝后人。”十五年,谥“简懿”。
(节选自《金史·韩企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缺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宗斡雅敬/重之世称贤相焉/ |
B.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缺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宗斡雅敬/重之世称贤相焉/ |
C.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缺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宗斡雅敬重之/世称贤相焉/ |
D.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缺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宗斡雅敬重之/世称贤相焉/ |
A.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始设于汉朝。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
B.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左迁”指降低官职,“右迁”指升任官职。 |
C.薨,古代专称诸侯死去。古人对死的称谓各不相同:天子死日崩,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戍人日死。 |
D.谥,古代历史上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死后,朝廷所加的带有褒义评价意义的称号。 |
A.韩企先在乾统年间考中进士后,并没有被及时任命官职。都统完颜杲平定中京的时候,提拔韩企先,开启了韩企先的仕途生活。 |
B.天会六年,韩企先代替刘彦宗任职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第二年,被提拔为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封为楚国公。 |
C.金世宗拒绝了李引庆继承其祖父爵号的请求,他认为汉人宰相只有韩企先最为贤明,无人能比,就把猛安爵号封给了韩企先。 |
D.韩企先在金朝为官的时候,制定典章制度,决断国家大事,从不刚愎自用,都与大臣们商议,集思广益,金世宗非常敬重他。 |
(1)企先博通经史,知前代故事,或因或革,咸取折衷。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恭谨强力,心计精敏。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宮事无大小悉委焉。余官右知客押衙。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月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使得尽力。
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可以责其程限。又楚、泗运米于舟,至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日一运,一岁三运。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不若暮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
太宗即位,迁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会八作副使綦廷珪,因疾假满不落籍,愈日不朝参,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余抵罪有差。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军,复为枢密都承旨。七年,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九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节选自《宋史,陈从信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
B.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
C.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
D.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
A.字,古人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联的别名,叫作字。 |
B.漕运,指古时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
C.斗,文中指盛粮的器具。也可指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
D.朝参,文中指古代百官上朝参拜君主。 |
A.陈从信深受重用,太宗即位之后非常器重他,令他掌管财用,王宫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办理。 |
B.陈从信擅长管理,他非常清楚清运历来一直存在的弊病,对于清运的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调整办法。 |
C.陈从信处事有方。对于进城居高不下的米价,他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提议官府听任百姓自由交易。 |
D.陈从信仕途较顺。他为官期间,屡次得到提拔,虽偶有降职免职之事,但后来便会被起用,且委以重任。 |
(1)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倶济。
(2)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俞充字公达,明州鄞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为上腴者八万顷。检正中书户房,加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迁成都路转运使。茂州羌寇边,充上十策御戎。神宗遣内侍王中正同经制,建三堡,复永康为军,因诈杀羌众以为中正功,与深相结,至出妻拜之。中正还阙,举充可任。召判都水监,进直史馆。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论其媚事中正,命遂寝。河决曹村,充往救护,还,陈河防十余事,概论“水衡①之政不修,因循苟且,浸以成习。方曹村决时,兵之在役者仅十余人,有司自取败事,恐未可以罪岁也”。加集贤殿修撰、提举市易,岁登课百四十万。故事当赐钱,充曰:“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诏听之。擢天章阁待制、知庆州。庆阳兵骄,小绳治辄肆悖,充严约束,斩妄言者五人于军门。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以故,莫不畏威而怀惠。环州田与夏境犬牙交错,每获必遭掠,多弃弗理,充檄所部复以时耕植。慕家族山夷叛,举户亡入西者且三百,充遣将张守约耀兵塞上,夏人亟反之。充之帅边,实王珪荐,欲以遏司马光之入。充亦知帝有用兵意,屡倡请西征,后言:“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今师出有名,天亡其国,度如破竹之易。愿得乘传入觐,面陈攻讨之略。”诏令掾属入议,未及行,充暴卒,年四十九。
论曰:俞充制军禁暴,足为能臣,而希时相之意,倡请西征,使其不死,边陲之祸,其可既乎?
(选自《宋史•俞充列传》)
(注) ①水衡:官名,掌水军舟船器械。【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B.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C.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D.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州、府、监同隶属于路。也指军队的编制单位。
B. 檄:古代上级发给下级的公文,最早写在木简上,多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
C. 传:古代驿站或驿站的车马,也指过关津、宿驿站和使用驿站车马的凭证。
D. 掾属:古代佐治的官吏。汉代时人员由主官自选,魏晋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俞充政绩突出。任都水丞时,将淤泥地改造成八万顷良田;任成都路转运使时,解决了羌民寇边的问题,后经王中正举荐得以升迁。
B. 俞充尽职尽责,能力很强。黄河决堤,他不仅前往救护,后来还就河防之事上书朝廷;在提举市易任上,增加了朝廷的财税收入。
C. 俞充善于治军,恩威并施。他严格约束庆阳骄兵,对病苦死伤者关怀备至,没有谁不畏惧他的威严而又感念他的恩德。
D. 俞充帅边有功。他恢复了边境的耕植,设法让举户入西的叛民返回,多次倡请西征,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当赐钱,充曰:“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
(2)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北国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宰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祗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宋史·汪若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
B.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
C.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
D.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弱”,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另外,孔子对年龄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职类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 |
C.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
D.丁内艰:即丁母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如《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 |
A.在金人再犯京师时,汪若海上书曹辅直言怯懦自守的弊端。曹辅非常赏识他,任用他为参谋,并准备派他到康王麾下,后因宰相坚持不同意见,结果没能实现。 |
B.高宗即位后,派遣张浚宣抚川陕之地的结果始终没有定下了。若海认为川陕之地是恢复中原建立首都的重要之地。张浚看重他的才能,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王若海推辞不就。 |
C.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有反叛之心。在王若海的劝说后,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他的部署也全部归顺了朝廷。 |
D.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写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作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 |
①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
②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
邓绾,字文约,成都双流人。举进士,为礼部第一。稍迁职方员外郎。熙宁三年冬,通判宁州。时王安石得君专政,条上时政数十事,以为宋兴百年,习安玩治,当事更化。又上书言:“陛下得伊、吕之佐,作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以臣所见宁州观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观之,知天下皆然。诚不世之良法,愿勿移于浮议而坚行之。”明年,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
时常平、水利、免役、保甲之政,皆出司农,故安石藉绾以威众。绾请先行免役于府界,次及诸道。利州路岁用钱九万六千缗,而转运使李瑜率三十万,绾言:“均役本以裕民,今乃务聚敛,积宽余,宜加重黜。”富弼在亳,不散青苗钱,绾请付吏究治。畿县民诉助役,诏询其便否两行之,绾与曾布辄上还堂帖。中丞杨绘言未闻司农得缴奏者,不报。凡吕公著、谢景温所置推直官、主簿,悉罢去之,而引蔡确、唐坰为御史。
五年春, 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帝从其言而止。又言:“辽妄为地讼,意在窥我。去冬聚兵累月,逡巡自罢,其情伪可见。今当御之以坚强,则不渝二国之平,平则彼不我疑,而我得以远虑。苟先之以畏屈,彼或将力争,则大为中国之耻。”帝览疏嘉之。
安石去位,绾颇附吕惠卿。及安石复相,绾欲弥前迹,乃发惠卿置田华亭事,出知陈州。又论三司使章惇协济其奸,出知湖州。元丰中,知荆南府,历知陈、陕、永兴、青、邓诸州军。元祐初卒,年五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
B.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
C.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
D.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
A.路,是古代中国的区域规划。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是最高行政区划。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
B.保甲,古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
C.司农,上古时代是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在汉朝是九卿之一,掌钱谷之事,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 |
D.疏,分条说明的文字,亦指上奏章。上疏是指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
A.邓绾为人直率,敢于直言。在王安石得到皇帝的特权主张改革的时候,他上书说希望改革不要流于肤浅的议论,要落到实处。 |
B.邓绾善待百姓,为民谋利。平均徭役本来是使百姓富裕的,如今部分官吏却几近横征暴敛,为自己积累财富。他认为应该加重处罚。 |
C.邓绾智慧机敏,善于观察。辽人骚扰宋边境,邓绾上书,皇上由此清醒地认识到辽人的所为目的在于窥视大宋,应该坚决抵抗。 |
D.邓绾处事圆滑,得到重用。在王安石离任时,依附吕惠卿;而在王安石复任后,又揭发吕惠卿的不轨之事。因此获得朝廷任命。 |
(1)时王安石得君专政,条上时政数十事,以为宋兴百年,习安玩治,当事更化。
(2)辽妄为地讼,意在窥我。去冬聚兵累月,逡巡自罢,其情伪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