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节夫,字子礼,饶州鄱阳人,晋大司马侃之裔也。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节夫诘以数语,元即吐服,将适市,与诸囚诀曰:“陶公长者,虽死可无憾。”知新会县,广守章楶重其材。楶帅泾原,辟入府。
崇宁初,为讲议司检讨官,进虞部员外郎,迁陕西转运副使,徙知延安府。以招降羌有功,加集贤殿修撰。筑石堡等四城。石堡以天涧为隍,可趋者唯一路,夏人窖粟其间,以千数。既为宋有,其酋惊曰:“汉家取我金窟埚!”亟发铁骑来争。节夫分部将士遮御之,斩获统军以下数十百人。夏人度不可得,敛兵退。连擢显谟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
方议城银州,谍告夏人已东。节夫料必西趋泾原,官属不肯从,节夫曰:“吾计之熟矣。”乃遣裨将耿端彦疾驱至银州,五日城成,夏人果从泾原至,则城备已固,遂遁去。进枢密直学士。
节夫在延安日久,蔡京、张康国从中助之,故唯京意是徇。夏人欲款塞,拒弗纳。放牧者执杀之,夏人怨怒,大入镇戎军,杀卤数万口。节夫寻领经制环庆、泾原、河东边事,言:“今既得石堡,又城银州,西夏洪、宥皆在吾顾盼中。横山之地,十有七八,兴州巢穴浅露,直可以计取。”遂陈取兴、灵之策。加龙图阁学士。会朝廷罢经制司,且弃所城地,节夫乃求内郡。徙洪州,改江宁府,历青、秦二州、太原府。
群盗李勉起辽州、北平之间,河东、河北骚动,两路帅臣、宪臣皆罪去,至出台郎督捕之。节夫请悉罢所遣兵,卒以计获勉。坐上疏乞留本道兵勿移戍,降为待制、知永兴军,数月,卒。追复龙图阁学士。
(选自《宋史·陶节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B.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速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C.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底暴山谷/间捕系狱/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D.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宁,年号,年号是古代用来纪年的名号。遇到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要更换年号。
B.谍,情报。文中指陶节夫派人秘密打探夏人的军事、政治及经济等方面的消息。
C.裨将,副将。裨,副的,古代祭把时穿的次等礼服;将,将领,带兵打仗的人。
D.路,宋代行政区域名,是直辖于中央的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节夫德行高尚,受人敬服。他审问顽固而狡猾的罪犯杨元,杨元把他视为“长者”,崇敬他,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刑罚。
B.陶节夫守边有功,屡得升迁。,他成功招降羌人,加官集贤殿修撰;他身先士卒击退前来抢粮的夏人,升任显谟阁待制。
C.陶节夫料事如神,未雨绸缪。他料定夏人的动向,下令加强银州城防,夏人果然袭击银州,银州因城防坚固,得以保全。
D.陶节夫足智多谋,恪尽职责。他兼任泾源等地经制司时,提出攻取兴、灵二州的计谋;奉命抓捕盗贼时,成功计擒李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节夫诘以数语,元即吐服,将适市,与诸囚诀曰:“陶公长者,虽死可无憾。”
(2)蔡京、张康国从中助之,故唯京意是徇。夏人欲款塞,拒弗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05:0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廷谓,字信臣,徐州彭城人。父全义,仕南唐为濠州观察使。廷谓幼好学,工书,善骑射。补殿前承旨。周世宗攻淮右,南人屡败,城中甚恐,廷谓与州将黄仁谦为固御之计。周师遣谍以铁券及其垒,廷谓拒之。城中负贩之辈率不逞,廷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给日食,俾制防城具。以故周师卒不得觇城中虚实。周师为浮梁涡口,廷谓语仁谦曰:“此濠、寿之患也。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直抵寿春。”仁谦初沮其议,不得已从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悉焚之。周师大衄,死者不可计,焚其资粮而还。以功授武殿使。周师退保定远,又募壮士为负贩状入定远,侦军多寡及守将之名。廷谓曰:“是可图也。”又籍乡兵万余及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周师大溃。及紫金山之战,南唐诸将多归降者,独廷谓以全军还守濠州,追不能及。时濠守欲弃城走,廷谓止之。俄加本州团练使,缮戈甲,治沟垒,常若敌至。是秋,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南望大恸而降于周。至山阳,见世宗,特加宴劳,拜亳州防御使。宋初,从征上党,再知亳州。两川平,冯瓒知梓州,为仆夫所讼,召廷谓代之。州承旧政,有庄宅户、车脚户,皆隶州将,鹰鹞户日献雉兔,田猎户岁入皮革,又有乡将、都将、镇将辈互扰闾里,廷谓悉除之。开宝五年卒,年五十四。廷谓性恭谨,事母以孝闻,未尝不束带立侍。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B.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C.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D.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唐,五代十国时期李昇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其末帝就是词人李煜。
B.铁券,是古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的约定性质的凭证。
C.世宗,后周皇帝柴荣的庙号,庙号是古时君主、大臣死后在太庙供奉所称的名号。
D.闾里,乡民聚集生活之地,即乡间。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也称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廷谓较为忠贞。周人拿铁券劝他投降,他拒绝;多数将领降周时,他不肯投降;战到最后,感到彻底绝望时,才大哭降周。
B.郭廷谓能征善战。周师退保到定远之后,他招募壮工化装前往侦察,得到定远周军的情况后,他认真训练,后前往偷袭,大败周军。
C.郭廷谓颇有远见。在紫金山大战之后,他全军撤回濠州,缮甲治沟,提前整顿城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D.郭廷谓有爱民心。梓州沿袭旧制,车脚户、庄宅户等属州将管辖,鹰鹞户、田猎户要给州将进贡,他上任后,将这些规定全都废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中负贩之辈率不逞,廷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给日食,俾制防城具。
(2)此濠、寿之患也。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直抵寿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一部校故,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科举考中
B.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之    绳:捆绑
D.复命益州  知:掌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咏首荐   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遣之
D.饥八九     求霖三十年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小题5】从文章中找出并概括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台符字拱正,眉州眉山人。父赋,举拔萃,历度支判官。台符少聪颖,十岁能属辞,尝作《黄山楼记》,士友称之。及长,善词赋。时太宗廷试贡士,多擢敏速者,台符与同辈课试,以尺晷成一赋。淳化三年,进士登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青州。召入直史馆,赐绯鱼,再迁秘书丞、知浚仪县。
咸平元年,与杨砺、李若拙、梁颢同知贡举,俄以京府旧僚,擢太常博士,出为京西转运副使。时北边为梗,台符上言曰:“幽蓟之地,实维我疆,尚隔混同,所宜开拓。陛下自天受命,与物更始,继迁授节,黎桓加爵,咸命使者镇抚其邦。惟彼契丹,未加渥泽,非所以柔远能迩,昭王道之无偏也。臣愚以为宜于此时赦契丹罪,择文武才略习知边境辩说之士,为一介使,以嗣位服除,修好邻国,往告谕之。因与之尽捐前恶,复寻旧盟,利以货财,许以关市,如太祖故事,使之怀恩畏威。则两国既和,无北顾之忧,可以专力西鄙,继迁自当革心而束手矣,是一举而两得也。”台符又自请往使,时论韪之。
咸平二年春,旱,诏求直言。台符上疏,请重农积谷,任将选兵,慎择守令,考课黜陟,轻徭节用,均赋慎刑,责任大臣,与图治道。奏入,优诏褒答。景德初,郑文宝为陕西转运,或言其张皇生事,徙台符代之,仍赐金紫。
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九月,徙台符知邵州,覃知随州。三年,召还,会执政有不喜者,复出知洪州,卒于舟次,年四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改动)
注 ①继迁:李继迁,党项人,其孙李元昊。②黎桓:越南前黎朝开国君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B.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C.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D.台符俊爽好谋然/颇以刻碎为举职/与杨覃联事/覃颇欲因仍旧贯/台符则更革烦扰/议事违戾/交相掎奏以不协/闻命御史视其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试,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其制始于唐。
B.尺晷,是一种小型仪器,其长度大约一尺。晷,古代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
C.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袭之。
D.诏,又称诏书,是皇帝发给臣民的文书命令。优诏,是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符天资聪慧,才华横溢。他自小就非常聪明,曾写《黄山楼记》被大家称赞;擅长写诗作赋,参加廷试时,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成了一篇赋。
B.台符见识高远,有勇有谋。他针对北部边境的契丹问题,上疏陈述利弊,主张实行王道,捐弃前嫌,与之修好,并且请命作为使臣亲自前往。
C.台符敢于直言,建言中肯。咸平二年大旱,他上疏直言,从农业、军事、政务、徭役、赋税等多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得到皇帝褒扬并赐金紫。
D.台符擅长谋略,苛刻烦琐。他与杨覃共事,杨因循旧制,他力求变革却很是烦琐,两人政见不合,皇帝派人查看,最后把他们分别调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彼契丹,未加渥泽,非所以柔远能迩,昭王道之无偏也。
(2)因与之尽捐前恶,复寻旧盟,利以货财,许以关市,如太祖故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权邦彦,字朝美,河间人。登崇宁四年太学上舍第,调沧州教授,入为太学博士,改宣教郎,除国子司业。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会敌兵大至,移屯南华。二帝北迁,邦彦与泽五表劝进。建炎元年五月,召还,命知荆南府,改东平府。时东州半已入金,至是围益急,邦彦誓以死守,居数月城破,犹力战不已。民义而从之,突围以出,遂奔行在。有司议失守罪,将重坐之,帝以其父母妻子皆没于敌,才贬二秩。剧盗张琪残徽州,邦彦遣裨将平之。改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以治办称。绍兴元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初,邦彦献十议以图中兴,大略谓:“宜以天下为度,进图洪业,恢复士宇,勿苟安于东南。驾御诸将,当威之以法,而限之以爵。命读讲之臣,取累朝训典及三代、汉、唐中兴故事,日陈于前,以裨圣学。又监观伤善妨贤之谗,偷安苟容之佞,市恩立威之奸,怀谖罔上之欺,听其言,察其事,则忠邪判。”吕颐浩素善邦彦,荐用之。给事中程瑀劾邦彦五罪,三疏不报。邦彦在枢密,又言:“宜乘机者三,譬奕之争先,安可随应随解,不制人而制于人哉?”寻兼权参知政事。三年,卒。无子,以侄嗣衍为后。有遗稿十卷,号《瀛海残编》,藏于家。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B.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C.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D.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 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B.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博士: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兵部: 又称夏官、武部。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赋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邦彦博学多才。 崇宁四年太学上舍及第, 担任沧州教授, 入朝为太学博士; 有遗稿十卷, 号称《瀛海残编》, 藏在家中。
B.权邦彦敢于进谏。金人围困汴京, 权邦彦和宗泽上奏劝皇帝不要北迁; 献上十条建议来策划中兴, 建议皇帝不要苟且偷安。
C.权邦彦作战勇敢。权邦彦发誓以死守城, 过了几个月城被攻破, 还拼力战斗不肯停止,最终率百姓突围出城。
D.权邦彦治政有方。大盗张琪残害徽州, 权邦彦派偏将去平定他。任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时, 因治政能干被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读讲之臣,取累朝训典及三代、汉、唐中兴故事,日陈于前,以裨圣学。
(2)吕颐浩素善邦彦,荐用之。给事中程瑀劾邦彦五罪,三疏不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丧父,归临川,夺服起之。丧母,求终服,不许。岁中,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知制诰。帝每访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奉遗诏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注①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②僦舍:租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B.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C.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D.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服”指守丧服期满后,官员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亲族中,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B.“权”与《苏武传》“假吏常惠”句中的“假”,都指古代临时代理官职,类似表示代理的还有“摄”“行”“署”等。
C.“笏”指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D.“衮冕”指衮衣和冕,即礼服和礼帽,是皇帝等王公贵族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的,也可指入朝为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殊才华卓著,品德高尚。被誉为“神童”的他在复试诗、赋、论时,坦诚地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要求更换考题,获得了皇帝的好感。
B.晏殊注重教育,提携贤才。他重视书院的发展,曾力邀文化名人到书院讲学,开创了自五代以后大办教育之先河;他也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很多出其门下。
C.晏殊见识过人,屡献计策。如陕西战事中,他建议朝廷罢内臣监军,不以阵图授将领,使他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D.晏殊胆识过人,敢做敢为。对于章献太后权听政一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不敢决断,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议遂定。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种树郭橐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