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 邓剡
- 《文天祥墓志铭》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元都,本词为其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
B.“枕簟凉生”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于一体。 |
D.“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解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京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1)简析“叶声寒”的“寒”字含意。
(2)词的下阕写道“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有何作用?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雨过”二句,写黄昏雨后,晚霞铺水;潮水退去,惟余沙痕。 |
B.“叶声”二句,写落叶飒飒,透过窗纱,时令更迭,已是清秋。 |
C.“堪恨”句,写西风把世道吹换,表现了作者对西风的怨恨之情。 |
D.“更吹”句,词人以吹落天涯的枯叶自比,表达亡国后的飘零之苦。 |
A.“叶声寒”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家破亡的主观感受。 |
B.上阙前四句寓情于景,景情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 |
C.下阕“寂寞”四个句子,含蓄的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 |
D.全词感情悲慨深沉,寓意丰富深刻,格调明朗清新,艺术感染力很强。 |
【小题4】试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3句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酹江月·驿中言别
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与文天祥一起被押赴北上,因病重被留在金陵就医,此词当作此时。②铜雀,指铜雀台,杜牧诗有“铜雀春深锁二乔”句,这里指南宋灭亡后,皇后嫔妃都被元兵掳往北方。③金人,铜人,传说东汉亡后,魏明帝把长安建章宫前的铜人运往洛阳,在迁运时,铜人眼里流出泪水。
【小题1】“酹江月”是 __________,它的另一名称是 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借用了火烧赤壁的典故,鲜明表达出抗元失败、功业未就的遗憾之情。 |
B.“忍见”实为“不忍见”,写出金陵城中残垣断壁的凄惨景象所带来的复杂心情。 |
C.上阕最后两句用“空”字突出悲壮苍凉,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内涵相同。 |
D.下阕末尾扣住题目中的一个“别”字,写自己在孤月之下陪伴着不眠的文天祥。 |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其内容与邓词有诸多相和应答之处,请从两词中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小题4】请简要分析“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三句,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刻画出文天祥怎样的形象。
【小题5】“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以典故与细节生动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六部作品中,也有精神品质与之类似的人物形象,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田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叶声寒”中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主观感受。 |
B.上阕前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明丽的黄昏秋江图。 |
C.下阕前四句,化用典故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 |
D.上片“寓情于景”;下片词人通过燕、雁等意象,体现出他已被浓缩了的主体感受。 |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得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小题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
D.“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小题1】”唐多令”是 。
【小题2】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 |
B.“堪恨西风吹世换”采用双关,明写季节更换,暗写南宋灭亡。 |
C.“说兴亡,燕入谁家”化用杜牧的《乌衣巷》,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
D.这首诗歌感情沉郁,风格清奇,情景交融,很好表达了词人的主体感受 |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小题1】“浪淘沙”是这首词的_________ 。
【小题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
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
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
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小题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疏雨洗天清”指一场秋雨后,天空明净如洗,让人觉得天清朗,心舒畅。 |
B.本词中“雨”“桐”两个意象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雨”“桐”都传达出清冷之感。 |
C.“月淡潮平”指月色暗淡,潮水涨起,与岸齐平,可见作者心情逐渐平复了。 |
D.“携酒访新亭”,指作者梦醒之后,新亭饮酒,借以纾解心中的愁绪。 |
【小题2】词的上片两次写到“叶”,各有何作用?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看横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叶声寒”点明了由夏入秋的时令更迭,也与后一句的“西风”相照应。 |
B.作者以“燕入谁家”喻指变节奉敌的行径,在感慨中也表达了嘲讽之意。 |
C.词的上阕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雨后黄昏的秋江图,也表达出作者家国破亡的主观感受。 |
D.下阙以“寂寞”二字领起,点明了词人被押送途中孤独的处境,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感慨。 |
【小题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加以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