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李存勖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契丹入寇,晋人皆恐,欲解围去,庄宗未决,崇韬曰:“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国号唐,拜崇韬兵部尚书。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相,又闻梁欲大举,唐诸将皆忧惑。庄宗患之,以问诸将,崇韬曰:“陛下兴兵十余年矣。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愿陛下长驱捣梁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即日下令军中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今籓镇诸侯,多梁旧将。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同光四年征蜀,以魏王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唐军入蜀,所过迎降。崇韬素嫉宦官,尝谓继岌当尽去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闻此言,遂皆切齿,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彦珪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珪矫诏魏王杀之。其破蜀所得,皆籍没。明宗即位,诏许归葬,以其太原故宅赐其二孙。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
B.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
C.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
D.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
A.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
B.南郊,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也特指帝王祭天的大礼。 |
C.藩,“保卫”之意;藩镇,亦称方镇,朝廷设置的专管边境军事的军镇。 |
D.郊迎,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 |
A.郭崇韬才能突出,受到庄宗赏识。郭崇韬颇有军事谋略,庄宗在破契丹、灭梁等关键性战役中都采纳了郭崇韬的建议,获得了胜利。 |
B.郭崇韬处世明达,善于交际应对。郭崇韬素来廉洁,但进入洛阳后,为安抚后粱旧臣,才开始收受他人馈赠的财物,后将这些财物悉数上交。 |
C.郭崇韬厌恶宦官,在言行上都表现出了对宦官的不满和蔑视,李从袭和向延嗣等人怀恨在心,共同编造罪名诬陷他。 |
D.郭崇韬起初并不知道自己是郭子仪后人,经过他人考证点拨,他才相信,并在伐蜀路过时到郭子仪墓前哀悼。 |
(1)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
(2)刘皇后教彦珪矫诏魏王杀之。其破蜀所得,皆籍没。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
A.“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 |
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
C.“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
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
A.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
B.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为了将敌将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 |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
D.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
(1)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
(2)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惊骇,共持新磨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与新磨甚厚。新磨尝奏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而呼曰:“陛下毋纵儿女啮人!”庄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庄宗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新磨急呼曰:“陛下无杀臣!臣与陛下为一体,杀之不祥!”庄宗大惊,问其故,对曰:“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皆谓陛下同光帝。且同,铜也,若杀敬新磨,则同无光矣。”庄宗大笑,乃释之。
然 时 诸 伶 独 新 磨 尤 善 俳 其 语 最 著 而 不 闻 其 佗 过 恶 其 败 政 乱 国 者 有 景 进 史 彦 琼 郭 门 高 三 人 为 最
(《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
B.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
C.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
D.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
A.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
B.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 |
C.李天下,李天下何在? |
D.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 |
A.后唐庄宗李存勖精通音乐,善于作曲,对汾地、晋地的民俗音乐十分了解,常常能唱出这些曲子。 |
B.文段主要记载了伶人敬新磨以谐趣的语言为民请愿的三件轶事,既表现了庄宗对伶人的溺爱,也显示了敬新磨的机敏。 |
C.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人,被敬新磨视作夷狄,所以直呼李存勖的儿女为狗来讥讽他,结果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
D.敬新磨为自己辩解的话语里包含了谐音双关,比如“同”和“铜”;“敬”和“镜”,来暗示杀之不祥,庄宗也一笑了之。 |
(1)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刘处让,字德谦,沧州人也。少为张万进亲吏,万进入梁,为泰宁军节度使,以处让为牙将。万进叛梁附晋,梁遣刘鄩讨之。万进遣处让求救于晋,晋王方与梁相拒,未能出兵,处让乃于军门截耳而诉曰:“万进所以见围者,以附晋故也,奈何不顾其急?苟不出兵,愿请死!”晋王壮之,曰:“义士也!”为之发兵。未渡河,而万进为梁兵所败,处让因留事晋。庄宗即位,为客省使,常使四方,多称旨。天成中,迁引进使,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范延光反,高祖命杨光远为招讨使,以处让参其军事。已而副招讨使张从宾叛于河阳,处让分兵击破从宾。还,与光远攻邺,逾年不能下。其后延光有降意而迟疑,处让入城,譬以祸福,延光乃出降。
唐制,枢密使常以宦者为之,自梁用敬翔、李振,至庄宗始用武臣,而权重将相,高祖时,以宰相桑维翰、李崧兼枢密使,处让与诸宦者心不平之。光远之讨延光也,以晋重兵在己掌握,举动多骄恣,其所求请,高祖颇裁抑之。处让为光远言:“此非上意,皆维翰、崧等嫉公耳!”光远大怒。及兵罢,光远见高祖,诉以维翰等沮己,高祖不得已,罢维瀚等,以处让为枢密使,处让在职,凡所陈述,多不称旨。处让丁母忧,高祖遂不复拜枢密使,以其印付中书而废其职。处让居丧期年,起复为彰德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以疾卒,年六十三,累赠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
B.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
C.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
D.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 |
A.字,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岁冠礼时取字,古人出于礼貌,只能用于称呼尊辈。 |
B.节度使,官职名,一般认为唐代开始设立,是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 |
C.四方,原本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古人常以此来指代天下各处或四方诸侯之国。 |
D.赠,文中指追赠,给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的追封,追封的官职是荣誉性质的虚衔。 |
A.刘处让忠于其主,受到晋王赏识。张万进派刘处让向晋求救,刘处让在军门前割下耳朵陈诉,不顾生死,晋王为他的忠义所触动,于是发兵。 |
B.刘处让仕晋之后,颇有功绩。张从宾反叛,被刘处让分兵击败。刘处让发现范延光对投降迟疑不决,于是进城,说以利害,范延光终于投降。 |
C.刘处让气量不足,工于心计。他对宰相桑维翰、李崧兼枢密使的事情心有不平,于是把二人妒忌杨光远的事告知杨光远,于是二人被免去职位。 |
D.刘处让多朝为官,仕途顺利。后唐庄宗即位后,刘处让任客省使,后升任引进使,左骁卫大将军。后晋高祖时又担任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 |
(1)万进所以见围者,以附晋故也,奈何不顾其急?
(2)未渡河,而万进为梁兵所败,处让因留事晋。
王晏球,字莹之,洛阳人也。梁遣捉生军将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晏球奏曰:“乱者,李霸一部尔,陛下严守宫城,而责臣破贼。”迟明尽杀之,以功拜澶州刺史。
明宗兵变,自邺而南,遣人招晏球,晏球从至洛阳,拜归德军节度使。定州王都反,以晏球为招讨使讨之。都遣人北招契丹,契丹遣秃馁将万骑救都。晏球立高冈,号令诸将皆囊弓矢、用短兵,回顾者斩。符彦卿以左军攻其左,高行珪以右军攻其右,中军骑士抱马项驰入都军,都遂大败,自曲阳至定州,横尸弃甲六十馀里。契丹又遣惕隐以七千骑益都,晏球遇之唐河,追击至满城。契丹自中国多故,强于北方,北方诸夷无大小皆畏伏。而中国之兵遭契丹者,未尝少得志。自晏球击败秃馁,又走惕隐,其馀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耰白梴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
晏球攻定州,久不克,明宗数遣人促其破贼,晏球以谓未可急攻。其偏将朱弘昭、张虔钊等宣言曰:“晏球怯耳!”乃驱兵以进,兵果败,杀伤三千馀人。由是诸将不敢复言攻。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久之,都城中食尽,先出其民万馀人,数与秃馁谋决围以走,不果,都将马让能以城降,都自焚死。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自天成三年四月都反,明年二月始克之,军中未尝戮一人。以破都功,拜天平军节度使。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晏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
B.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
C.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
D.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
A.字,又称表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在人际交往中,一般称自己称字,称别人称名。 |
B.刺史,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史”为“御史”。后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政长官。 |
C.明宗,后唐皇帝李嗣源庙号。古代称皇帝除庙号外,还有谥号、年号、尊号等。 |
D.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朝廷赐以旌节作为全权调度的凭信而得名。 |
A.主晏球忠于职守,遇事果敢。李霸作乱时,他不等命令下达,即率兵迎击,挫败敌方攻势,控制危局,立下战功,深得君王赏识。 |
B.王晏球统兵有方,军纪严明。面对王都和契丹的联军,他登上高岗,亲自指挥,严明号令,督促诸将奋勇杀敌,最终使得敌军惨败。 |
C.王晏球英勇善战,威震契丹。他先大败秃馁,又击溃惕隐,使契丹余众四处溃逃,改变了中国之兵与契丹交战“未尝少得志”的窘况。 |
D.王晏球颇有智谋,指挥若定。攻打定州时,明宗多次催促,于是带兵进攻,大败叛军,叛将闻风丧胆,不敢再言进犯,王晏球得以让士卒休养。 |
(1)乱者,李霸一部尔,陛下严守宫城,而责臣破贼。
(2)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人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臣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注)①嬖伶,受宠的伶人。【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根本 |
B.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贼:偷窃的人 |
C.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安逸享乐 |
D.周匝谒于马前 谒:拜见 |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
B.而皆背晋以归梁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杳不知其所之也 |
D.负而前驱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列 |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藏:收藏,包含着庄宗郑重对待父亲遗赠并决心实现其遗志的意味。 |
B.请其矢,盛以锦囊 请:恭敬地取出,包含着庄宗牢记父亲遗志并以此激励自己的意味。 |
C.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包含着庄宗尚未全部实现父亲遗志还要继续努力的意味。 |
D.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
【小题4】下列语句,不能直接体现“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一项是( )
A.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
B.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
C.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
D.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③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④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晋灵公不君》)
⑤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阿房宫赋》)
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少为军卒,事梁太祖,为开封府押衙、左亲从指挥使、行营先锋马军使。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
梁、晋争为天下劲敌。晋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是时,晋已尽有河北,而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大臣宿将多被谗间。龙德三年夏,晋取郓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入见末帝,泣曰:“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末帝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章不可!”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
时庄宗在魏,以朱守殷守夹寨,闻彦章为招讨使,惊曰:“彦章骁勇,吾尝避其锋,非守殷敌也。”即驰骑救之。比至,而南城已破矣。时段凝已有异志,凝与赵岩、张汉杰交通。彦章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为,尝谓人曰:“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与凝协力倾之,乃罢彦章。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守捉①注东路,彦章以兵少战败,被擒。
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见杀,年六十一。晋高祖时,追赠彦章太师。
《新五代史·王彦章传》
注:①守捉:兵之戍边者。【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 |
B.晋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 |
C.晋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 |
D.晋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 |
A.府: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称,自唐始设,地位与州平级,五代沿用。 |
B.龙德:后梁末帝朱友贞年号。自汉武帝始,采用皇帝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
C.陛下: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不敢直接同皇上交谈,要“陛下”的近臣代为转告,后慢慢转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 |
D.末帝:即为一个朝代的最后一个君王,“亡朝之君”,为国家的葬送者,含有贬义。 |
A.彦章勇猛有力气,持铁枪骑马能飞驰自如,被誉为王铁枪。 |
B.宰相敬翔以死谏末帝,推举彦章。彦章不负众望,大破南城。 |
C.彦章激愤于国力日衰,立志诛杀奸臣,终为部下谗陷,被罢免官职。 |
D.晋俘获彦章妻子,厚待有加,彦章战败归顺晋,晋高祖时,追赠彦章太师。 |
⑴时段凝已有异志,凝与赵岩、张汉杰交通。
⑵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洲,梁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系之数月,稍为狱吏所护。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般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自太祖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路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节选自《新五代史·范延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
B.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
C.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
D.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
A.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名字。 |
B.麾下,原指将帅的大旗之下,可以指部下,也可用以敬称将帅。 |
C.用事,可以用来指统治者执掌政权,文中指王淑妃专权。 |
D.崩,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大臣死称“薨”,大夫死称“死”。 |
A.范延光很有担当。唐明宗寻人把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唐庄宗,范延光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最终完成使命。 |
B.范延光具有谋略。唐明宗到达荥阳时,叛军作乱,范延光献计急速攻城,并请求作战,最后平定了汴州。 |
C.范延光善于劝讽。唐明宗问战马数量时,范延光分析养战马的耗费,触动了唐明宗,使唐明宗减少了战马。 |
D.范延光不惧权势。遂凝兄弟恃宠自傲,大多数大臣不敢与其抗争,只有范延光从容镇定地阻止他们。 |
(1)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
(2)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任圜,京兆三原人也。为人明敏,善谈辩,有容止。李嗣昭节度昭义,辟园观察支使。梁兵围潞州,逾年而晋王薨,晋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已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后嗣昭与庄宗有隙,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构,嗣昭卒免于祸,圜之力也。
张文礼弑王镕,庄宗遣嗣昭讨之。嗣昭战殁,圜代将其军,号令严肃。既而文礼子处球等闭城不下,圜数以祸福谕镇人,镇人信之。圜至城下,处球登城呼圜曰:“城中兵食俱尽,而久抗王师,若能自归,惧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圜告之曰:“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其如据守经年,伤吾大将,一朝困竭,方布款诚,以此计之,子亦难免。然坐而待毙,曷若伏而俟命?”处球流涕曰:“公言是也!”乃遣人送状乞降,人皆称园言不欺。
明年,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改圜行军司马。圜与崇韬素相善,又为其司马,崇韬因以镇州事托之,而圜多所违异。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明帝嘉其平延孝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园选辟才俊,抑绝侥倬,公私给足,天下便之。
故时使臣出四方,皆自户部给券,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而使臣给券卒自内出,圜益愤沮。重诲尝过园,圜出妓,善歌而有色,重诲欲之,圜不与,由是二人益相恶。圜不自安,因请致仕,退于磁州。
朱守殷反于汴州,重诲诬圜与守殷连谋,遣人矫制杀之。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饮而死。愍帝即位,赠圜太傅。
(选自《新五代史·唐书·任圜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
B.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
C.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
D.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
A.“庄宗”是李存勖的庙号。庙号指的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 |
B.“户部”是官署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俸饷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者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D.“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世或已死的有功官员及其亲属进行加封,所赠官职一般为虚职。 |
A.任圜为人明敏,善于谋划。在李嗣昭危难之际,任圜劝他一心坚守,因此受到庄宗高度赞赏;后又奉使往来于李嗣昭和庄宗之间,化解两人矛盾。 |
B.任圜临危受命,重诺守信。在李嗣昭战亡时,任圜代理其职;讨伐张处球,兵临城下,以利害晓谕镇人,并赦免张处球,人们称赞他为守信之人。 |
C.任圜任人唯贤,刚直不阿。担任朝廷要职,能够选辟才俊;对不合礼法之事,能够据理力争,在使臣给券问题上,甚至敢于在皇帝面前严辞争辩。 |
D.任圜急流勇退,看淡生死。在与安重诲交恶后,深感不安,为避祸离开朝廷退于磁州;在安重诲构陷并假托君命置他于死地时,任圜能坦然受命。 |
(1)若能自归,惧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
(2)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事南唐。李璟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榖攻自寿春,璟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榖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淝河。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璟兵所焚,周兵多死。世宗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璟亦遣其元帅齐王璟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璟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璟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璟之守将,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璟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璟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乃拜仁赡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
世宗遣使吊祭,追封彭城郡王。李璟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治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曰:“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选自《新五代史•死节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璟遣将刘彦贞拒周兵 拒:抵御。 |
B.为夹道以属城中 属:交付。 |
C.世宗使璟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 示:告知。 |
D.李璟闻仁赡卒,亦赠太师 赠:追封。 |
A.彦贞果败于正阳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谋与诸将出降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C.叹嗟久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D.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①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②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③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④仁赡独坚守,不可下⑤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⑥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③ | D.④⑤⑥ |
A.周世宗攻打寿州时,虽采用了“炮舟”“竹龙”等新颖的战法,但由于刘仁赡指挥军队誓死守城,加之天气炎热,连日多雨,河水暴涨,最终只得奔赴濠梁。 |
B.李重进和张永德两军互相猜疑,不和,正是彻底打败周的军队的有利时机,但李璟达一再不许出战,致使南唐错失了良机,刘仁赡因愤恨而生病。 |
C.“世乱识忠臣”,刘仁赡能杀子明“节”,就绝不可能临死变节,所以他的副使孙羽伪造他的信件投降,李璟不但不信,还给予了他“抗节无亏”的好评。 |
D.刘仁赡虽是南唐之臣,但他坚守节操为国而死,也赢得了周世宗的敬重。周世宗不仅派人吊祭他,还追封他为彭城郡王。 |
(1)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
(2)璟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
(3)吾以旌仁赡之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