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王晏球,莹之,洛阳人也。梁遣捉生军将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晏球奏曰:“乱者,李霸一部尔,陛下严守宫城,而责臣破贼。”迟明尽杀之,以功拜澶州刺史

明宗兵变,自邺而南,遣人招晏球,晏球从至洛阳,拜归德军节度使。定州王都反,以晏球为招讨使讨之。都遣人北招契丹,契丹遣秃馁将万骑救都。晏球立高冈,号令诸将皆囊弓矢、用短兵,回顾者斩。符彦卿以左军攻其左,高行珪以右军攻其右,中军骑士抱马项驰入都军,都遂大败,自曲阳至定州,横尸弃甲六十馀里。契丹又遣惕隐以七千骑益都,晏球遇之唐河,追击至满城。契丹自中国多故,强于北方,北方诸夷无大小皆畏伏。而中国之兵遭契丹者,未尝少得志。自晏球击败秃馁,又走惕隐,其馀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耰白梴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

晏球攻定州,久不克,明宗数遣人促其破贼,晏球以谓未可急攻。其偏将朱弘昭、张虔钊等宣言曰:“晏球怯耳!”乃驱兵以进,兵果败,杀伤三千馀人。由是诸将不敢复言攻。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久之,都城中食尽,先出其民万馀人,数与秃馁谋决围以走,不果,都将马让能以城降,都自焚死。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自天成三年四月都反,明年二月始克之,军中未尝戮一人。以破都功,拜天平军节度使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晏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B.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C.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D.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在人际交往中,一般称自己称字,称别人称名。
B.刺史,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史”为“御史”。后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政长官。
C.明宗,后唐皇帝李嗣源庙号。古代称皇帝除庙号外,还有谥号、年号、尊号等。
D.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朝廷赐以旌节作为全权调度的凭信而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晏球忠于职守,遇事果敢。李霸作乱时,他不等命令下达,即率兵迎击,挫败敌方攻势,控制危局,立下战功,深得君王赏识。
B.王晏球统兵有方,军纪严明。面对王都和契丹的联军,他登上高岗,亲自指挥,严明号令,督促诸将奋勇杀敌,最终使得敌军惨败。
C.王晏球英勇善战,威震契丹。他先大败秃馁,又击溃惕隐,使契丹余众四处溃逃,改变了中国之兵与契丹交战“未尝少得志”的窘况。
D.王晏球颇有智谋,指挥若定。攻打定州时,明宗多次催促,于是带兵进攻,大败叛军,叛将闻风丧胆,不敢再言进犯,王晏球得以让士卒休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乱者,李霸一部尔,陛下严守宫城,而责臣破贼。
(2)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人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6 08:4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恭仁,隋观王雄子也。仁寿中,累迁甘州刺史,临事不苛细,徼人安之。文帝谓雄曰:“匪特朕得人,乃卿善教子矣。”大业初,转吏部侍郎。杨玄感叛,诏率兵经略,与玄感战破陵,败之。遂与屈突通追获贼。炀帝召见曰:“比闻与贼战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决如此,朕用自愧。”苏威曰:“仁者必有勇,殆谓此邪。”时威及宇文述、裴蕴、裴矩参掌选事,皆受赇不法,恭仁素廉正,故恶之,出为河南道大使,使捕寇贼。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寻为凉州总管。恭仁久乘边,习种落情伪,悉心绥慰。由葱岭以东,皆奉贡贽。就加纳言。突厥颉利率众数万猎其境,恭仁应机设拒,张疑屯虚帜示之,颉利惧而走。瓜州刺史贺拔行威叛,朝廷未即讨。恭仁募趫荡,倍道进,贼不虞其来,遂克二城。纵所俘还之,众感悦,遂相与缚行威降。召拜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检校凉州诸军事。迁左卫大将军。武德末,拜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迁洛州都督。太宗劳谓曰:“洛阳要重,朕子弟不为少,恐非所任,故以委公。”恭仁性冲厚,以礼自闲卫,未尝与物忤,时人方汉石庆既贵,不以势尚人,故誉望益重。病,乞骸骨,诏以特进归第。卒,赠潭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杨恭仁传》)
【注】①汉石庆:汉武帝时期的丞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B.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C.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D.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在文中是隋文帝的年号。仁寿在古代有“仁德而长寿”之意,如《汉书·董仲舒传》中就有“尧舜行德,则民仁寿”的记载。
B.河南道,是唐朝地方行政区名。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文中河南道是指现在的河南省。
C.拜,在古代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有授予官职之意,如《战国策·秦策》记载:“秦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也省作“乞骸”。文中的“乞骸骨”就是自动请求退职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恭仁不苛求细节,令边民安宁。他曾多次迁任为甘州刺史,处理政府的事不存细节上作严格的要求,边境地区的老百姓非常安定。
B.杨恭仁作战很勇敢,得皇帝赏识。他奉命平定杨玄感叛乱,打败了叛贼;又和屈突通追赶捕获叛贼。因此隋文帝夸奖他是难得的人才。
C.杨恭仁因清廉正直,遭贪官憎恨。杨恭仁向来清廉正直,宇文述等受贿做不法之事的人因此憎恨他,他出京任河南道大使,讨捕盗贼。
D.杨恭仁全心为部落,受百姓拥戴。他长期在边远地区担任官职,全心抚慰部落的百姓。从葱岭以东的百姓,都来朝贡他,并给他献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闻与贼战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决如此,朕用自愧。
(2)恭仁性冲厚,以礼自闲卫,未尝与物忤,时人方汉石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憎苍蝇赋

欧阳修

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蚕之毒尾,又无蚊虻之利嘴。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形一至眇尔欲易盈杯盡残迈石占几余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若何求丙不足乃终日而营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

若乃华檢广厦,珍簟方床,炎风之煥,夏日之长,神昏气蹙,流汗成浆,委四支而莫举,目毛两目其茫洋。惟高枕之一觉,冀烦歆之暂忘。念于尔而何负,乃于吾而见殃?寻头扑面,入袖穿裳,或集眉端,或沿眼眶,目欲瞑而复警,臂已痹而犹攘。于此之时,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徒使苍头丫髻,巨扇挥,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而颠僵。此其为害者一也。

又如峻宇高堂,嘉宾上客,沽酒市脯,铺筵设席。聊娱一日之余闲,奈尔众多之莫敌!或集器皿,或屯几格。或醉醇酎,因之没溺;或投热羹,遂丧其魄。谅虽死而不悔,亦可戒夫贪得。尤忌赤头,号为景迹,一有玷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方其宾主献酬,衣冠俨饰,使吾挥手顿足,改容失色。于此之时,王衍何暇于清谈,贾谊堪为之太息!此其为害者二也。

又如醯醯之品,酱驚之制,及时月而收藏,谨瓶罂冬固济,乃众力乡以攻钻,极百端而窥觊。至于大裁肥牲,嘉肴美味,盖藏稍露于罅隙,守者或时而假寐,才稍怠于防严,已辄遗其种类。莫不养息蕃滋,淋漓败坏。使亲朋卒至,索尔以无欢;臧获怀忧,因之而得罪。此其为害者三也。

是皆大者,余悉难名。呜呼!《止棘》之诗,垂之六经,于此见诗人之博物,比兴之为精。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

(选自《欧阳修集》)

注:①烦歆(xiao):炎热。歆:气上升的样子。②景迹:宋元时为盗贼所立的特殊户籍,即今所云有过前科被记录在案者的档案。凡案籍人,其居处门首立红泥粉壁,并具姓名、犯事情由,每月分上、下半月,面见官府接受督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烦之暂忘 冀:希望
B.沽酒脯 市:买
C.虽死而不悔   谅:料想
D.淋漓败坏 淋漓:沾湿滴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念尔而何负  齐人勿附
B.庄生安得蝴蝶而飞扬  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C.谨瓶罂固济  鹏徒于南冥也
D.乃众力攻钻  斧斤时入山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否正确的一项是
A.苍蝇这种小物,一天到晚到处钻营,追逐气味寻觅芳香,片刻就能集结成群,互相通报信息。
B.华屋广厦,嘉宾满堂,苍蝇摇头晃脑,鼓动羽翼,时聚时散,忽东忽西,来来往往,连王衍和贾谊面对它们也会感到困扰。
C.欧阳修将不讨喜的苍蝇比作是谗言误国的小人,表达了对小人的厌恶和无奈,及其对当时朝廷现实状况的不满。
D.全文语言风趣幽默,展现了欧阳修散文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风格和骈散兼行的语言模式。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尔 形 至 助 尔 欲 易 盈 杯 盂 残 沥 砧 几 余 腥 所 希 秒 忽 过 则 难 胜 若 何 求 而 不 足 乃 终 日 而营 营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徒使苍头丫髻,巨扇挥,咸头垂而腕脫,每立寐而颠僵。
(2)是皆大者,余悉难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最,有材略。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子弟,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与破贼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朱玫乱京师,僖宗幸兴元,惟最率兵击贼。累迁鄜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是时,京师乱,民皆赖以为保。

德昭以父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光化三年,刘季述废昭宗,幽之东宫。宰相崔胤谋反正①,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天复元年正月,未旦,季述将朝,德昭伏甲士道旁,邀其舆斩之,承诲等分索余党皆尽。昭宗闻外喧哗,大恐。德昭驰至,扣门曰:“季述诛矣,皇帝当反正!”何皇后呼曰:“汝可进逆首!”德昭掷其首入。已而承诲等悉取馀党首以献,昭宗信之。德昭破锁出昭宗,御丹凤楼反正,以功拜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扶倾济难忠烈功臣”,与承诲等皆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图形凌烟阁,俱留京师,号“三使相”,恩宠无比。

是时,崔胤方欲诛唐宦官,外交梁以为恃,而宦官亦倚李茂贞为捍蔽,梁、岐交争。冬十月,宦者韩全诲劫昭宗凤翔,承诲、从实皆从,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以龙凤剑、斗鸡纱遗之。太祖至华州,德昭以军礼迎谒道旁。太祖至京师,表同州留后,将行,京师民复请留,遂为两街制置使。梁兵围凤翔,德昭以其兵八千属太祖,太祖益德之,使先之洛阳,赐甲第一区。昭宗东迁,拜左威卫上将军,以疾免。太祖即位,以乌银带、袍、、名马赐之。疾少间,以为左卫大将军。末帝立,拜左金吾大将军以卒。承诲、从实至凤翔,与宦者俱见杀。

(节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一》)

(注)①反正:复归正道,此指帝王复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B.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C.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D.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宫。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德昭为人刚毅正直。在昭宗被刘季述废掉并幽禁起来后,孙德昭为了大义,接受了崔胤的意见,参与了实施解救昭宗的计划。
B.孙德昭强悍勇武。在截杀刘季述的时候,孙德昭带领士兵埋伏在刘季述上朝的路上,拦击他的马车并杀了他;后来孙德昭又骑马冲到昭宗处,请昭宗出来复位。
C.孙德昭父子都深受百姓爱戴。当年惟最曾因京师百姓的挽留,终未能到地方去赴任;后来孙德昭将要去同州赴任时,也因被百姓挽留而未能成行。且父子俩都因此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
D.孙德昭甚得恩宠,且得善终。他不仅因解救昭宗有功,被绘制了图像挂在凌烟阁,享受无上荣宠,而且又因他当初结交梁太祖,从而得到梁朝两任国君的重用,最后死在任上,得以善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
(2)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彦博,字大临,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策,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艺以州降,彦博与有谋,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召入为中书舍人,迁侍郎。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彦博执不可,曰:“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帝纳而止。
突厥入寇,彦博以并州道行军长史战太谷,王师败绩,被执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授雍州治中,寻检校吏部侍郎。彦博欲汰择士类,寡术不能厌众,讼牒满廷,时讥其烦碎。复为中书侍郎,迁御史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事。贞观四年,迁中书令,封虞国公。突厥降,诏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 天子卒从之。其后突利可汗弟结社谋反,帝始悔云。
彦博善辞令,每问四方风俗,胪布诰命,若成诵然;进止详华,人皆拭目观。高祖尝宴近臣,遣秦王谕旨,既而顾左右曰:“何如温彦博?”十年,迁尚书右仆射,明年卒,年六十三。
彦博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卒后,帝叹曰:“彦博以忧国故,耗思殚神,我见其不逮再期矣,恨不许少闲以究其寿。”家贫无正寝,殡别室,帝命有司为构寝。赠特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新唐书·温彥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
B.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
C.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
D.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一般古代男子成人礼时会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笈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检校,是检查、校正之意,唐朝实行检校制度后,在官职前加检校,含有审查核对的职责,有权行使该事职。
C.贞观,是唐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称,由汉武帝首创,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
D.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彥博机警敏悟,擅长公文典籍。对策科考中高中、谋划幽州罗艺归唐、接纳高丽属国等重大事件,都体现了他才华与谋略。
B.温彥博忠于大唐,有民族气节。唐军与突厥作战,唐军战败,温彥博誓死抵抗,最终还是被俘,但拒绝回答突厥多次的逼问。
C.温彥博也有方法和强辩的不足。他在选取官吏和安置突厥这两大方面,由于失误引起了朝臣的不满之情和皇帝的后悔之心,受到了惩罚。
D.温彥博廉洁尽职,深得皇帝嘉许。死后太宗皇帝后悔没有让他好好休养,就下令给他修建正式的灵寝,让他陪葬在自己陵墓的旁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突厥入寇,彦博以并州道行军长史战太谷,王师败绩,被执。
(2)彦博性周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政事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