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伏湛惠公,琅邪东武人也。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B.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C.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D.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表字,指古人出生百天后由长辈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汉朝时,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
C.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亦可泛指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湛心念苍生,为政期间民信郡安。他任平原太守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平原郡得以保全,伏湛起了重要作用。
B.伏湛深受重视,并被委以重任。光武帝征召他做尚书、司直等重要职务,皇帝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后来,他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爵阳都侯。
C.伏湛招降异卿,劝阻皇帝亲征。贼人徐异卿等占据富平,连续被攻打不投降,只愿意向伏湛投降。皇帝欲亲自征讨叛乱的彭宠,伏湛上疏劝阻,皇帝最终没有亲征。
D.伏湛宦海沉浮,身后深享哀荣。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免官,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坟。
【小题4】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后汉书·伏湛传》)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B.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C.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D.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古代时,官家学校要求在校学生掌握的六种知识和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孝廉”。
C.阳嘉:汉顺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即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个方面的成就,重点详写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重点突出。
B.本文作为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叙述线索非常清楚。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说明。
C.张衡精于天文,擅长机械,也洞察当时的社会世情。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高明的政治手腕,但在政治漩涡中也有祸福难料的苦闷。
D.张衡性格从容淡静,不喜欢与俗人交往,通过创作《二京赋》,对当时社会上过度奢侈的风气,进行了直接的抨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②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寔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沉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辨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纺、缣媪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寔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常为边最。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为备棺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节选自《后汉书·崔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B.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C.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D.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女子15岁举行及笄礼时所取,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既可指司马、司徒、司空,又可指少傅、少师、少保。
C.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屈机构,设公车令,臣民上书或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博士是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为掌议论政琪及礼仪的官员,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蹇秉性纯正,事亲至孝。为父守丧期满,三公请他做官,他都不去。母亲病死,他于赴任途中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
B.崔寔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生活。他做五原太守时,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制纺绩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
C.崔寔明于政务,做官才能卓越。他撰述的《政论》曾获仲长统高度评价,认为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
D.崔寔为官清正,品性廉洁。他出仕期间,为葬父而卖掉田产,竭尽资产,他病逝时,甚至没有钱装殓,同僚出资替他料理后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胡虏连人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
(2)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 行贪横,从事苏正案其罪。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计未定。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日:“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 不为苏正和也。”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 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滇吾素为勋所,乃以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 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 后刺史杨雍即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 人。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 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 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
非贤不举,死亦何恨!”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 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 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注:滇吾,烧当羌首领滇良之子。
【小题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苏正和其罪   案:通“按”,调察,查办
B.滇吾素为勋所 厚:厚待
C.乃以兵众 捍:捍卫,保护
D.有诏案   穷:穷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 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B.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 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C.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 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D.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 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后来变成明清两朝对举人的雅称。
B.使君,汉代指太守刺史。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有时也用作对对方派出的使节或信使的尊称。
C.表,是古代臣下写给帝王的一种文书。表可言事可议论可抒情,著名的表有《陈情表》《出师表》等。
D.长揖,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即抱拳举过头顶鞠躬。只能用于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所施的隆重礼节。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勋为人正直。他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想杀死苏正和向他示好,但他认为不可。谋划杀害好人是不忠诚的,乘人之危是不仁义的。
B.盖勋誓死不屈。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他率兵救助,即使身受多处刀伤,仍然坚守不降。叛军佩服其忠义勇敢,并未加害。
C.盖勋秉公执法。他不听贵戚说情,将长安令杨党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犯罪事实全部上报,奉诏追查到底,声名震于首都。
D.盖勋刚直不阿。他为国选材,唯贤是举,坚守标准,不畏皇权,不顾三怨成府,拒绝了宠臣蹇硕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2)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早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早,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止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区区破心,徒然而已。当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威采,不扬华萍。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竞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B.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C.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D.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弟,即丈夫的妹妹,与《孔雀东南飞》中“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的“小姑”意同。
B.孝廉,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是汉朝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重德轻能。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乡曲,乡里,亦指穷乡僻壤,与“窜梁鸿于海曲”中的“曲”意相同。形容识见寡陋。这里指同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虞有一个寡妇极其孝顺,奉养婆婆。却被人诬告寡妇是厌倦了供养婆婆,因而毒害了婆婆。
B.孟尝担任合浦太守不到一年就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谋利,极有声望。
C.合浦还珠的故事告诫我们只要官员清廉为官,自然环境就能得以改善,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D.孟尝称病辞职,隐居耕种,不事张扬才华。杨乔为此打抱不平,冒死向汉桓帝荐贤进能。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是郡中连早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2) 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
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
后皇太子(刘)彊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明年薨,帝亲自临丧送葬,除子乔为郎。
(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
(注)①隗(kuí)嚣:天水成纪人,出身陇右大族,西汉末年割据一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B.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C.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D.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弱,在古代,因女子和孩子细小柔弱,所以常常用“细弱”来借指妻子儿女,泛指家属。
B.三辅,既指唐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种官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亦指其所辖地区。
C.巡狩(巡守),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守,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D.郊祀制,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制度。帝王每行祭天地,例于都城之郊,故称郊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林沉稳好学,博学多闻。他家里藏书丰富,加上受学于喜好文采的张竦,学识广博,被当时的人称为“通儒”。
B.杜林志节高尚,受人尊崇。他为隗嚣所拘,终不失节归附,他亲自推弟弟的灵柩车,令刺客也感动于他的道义,不忍行刺。
C.杜林举贤荐能,奖掖后进。先后向朝廷推荐了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牛邯等人,对喜好学问的郎官经常加以诱导并提拔。
D.杜林恪尽职守,深受器重。他随从皇帝南巡,几位王傅数次被宣召,有人因交游广泛不能前去应诏,唯独杜林有召必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 
(2) 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不敢受,帝益重之。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案于路。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永初二年,邓太后诏曰:“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供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B.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C.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D.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对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B.豪右,西汉时期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文中指权势盛大的豪族大户。
C.和帝、永元,前者是谥号,后者是年号,都可做纪年之用,均含有对帝王的褒贬评价。
D.黄老道,“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道”也称黄老之学,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晚而改节。他年少时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后来才改变志向,研究儒学,入世为官,曾任兖州刺史,侍御史和洛阳令等职。
B.王涣为官有方。做温县县令时,他想方设法消灭境内的坏人,使境内安定太平;做洛阳令时,他以身作则,为政宽严适度。
C.王涣深得民心。因善揭发隐秘的奸恶,京师之人都称赞他;他病逝后,百姓叹息感伤,相互凑集钱粮去为他举行祭奠。
D.王涣备享哀荣。王涣去世后,邓太后认为王涣为国为民辛勤操劳,任命他的儿子王石为郎中,并为他设立祠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2)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三也。”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B.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C.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D.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范围一样。
C.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D.仲尼,即孔子,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的思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太出身显贵,为司农郑众的曾孙,曾被举孝廉、辟三府,朝廷征召,但他都不去赴任。
B.郑太深谋远虑。他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于是劝谏何进,何进却不听劝告。后面又陈述了几件紧急的事情,皆不备采纳,郑太只得弃官而走。
C.郑太为官有担当,遇事也能随机应变。群臣对董卓很是畏惧,不敢忤逆,而郑太却敢直言。当董卓因此而生气时,郑太马上编了一套诡辩之词,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平息董卓的怒气。
D.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第五伦传(节选)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光武召见,甚异之。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石,躬自斩刍养马,妻执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与民之贫羸者。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吏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肃宗立,代牟融为司空。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轻。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节选自《后汉书·第五伦传》)
(注)①斩刍:切草。刍,喂牲口的草。②炊爨:做饭。炊爨,灶。③掾吏:汉以后指各州县设置的属官。④处曹任:担任部门职务。⑤赇:贿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皆贱与民之贫羸者 贸:卖。
B.伦悉其丰赡者遣还之 简:选择。
C.不修威仪,亦以此轻 见:看。
D.问伦曰:“公有私乎?” 或:有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事无所依违 / 诸子或时谏止 / 辄叱遣之 /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亦并封上
B.言事无所依违诸子 / 或时谏止 / 辄叱遣之 /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亦并封上
C.言事无所依违 / 诸子或时谏止 / 辄叱遣之吏人 / 奏记及便宜者 / 亦并封上
D.言事无所依违诸子 / 或时谏止 / 辄叱遣之吏人 / 奏记及便宜者 / 亦并封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五伦受到皇帝喜爱。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二天又召见他,与他一直谈到晚上。
B.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他淘汰有钱的官员,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
C.第五伦为官受到赞誉。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
D.第五伦自认为有私心。他说,有人因选拔官员送他千里马,他虽然没有接受,但也不任用送马的人。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
(2)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
【小题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B.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C.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D.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B.《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至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历史。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取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同窗。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应该算是一个颇具远见卓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的说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抗争精神,他没有依从刘秀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②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