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蒿里[注]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蒿里:乐府曲调名,是送葬的挽歌。据古代迷信的说法,人死灵魂归于满里。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诗歌在抒发情感上有何特色?请简析。
蒿里[注]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蒿里:乐府曲调名,是送葬的挽歌。据古代迷信的说法,人死灵魂归于满里。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了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反映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
B.诗中暗含着诗人对割据势力的无比痛恨和要削平战乱,进而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 |
C.曹操的诗极具本色,《蒿里行》语言朴实,明白如话,沉郁悲壮,用质朴的形式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
D.从结构上看,本诗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写军阀纷争的事实,下节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小题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全诗使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用明快有力的语言来表达,风格质朴,豪放飘逸,引人慨叹。
【小题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小题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
【小题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歌在抒发情感上有何特色?请简析。
蒿里(注)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蒿里:乐府曲调名,是送葬的挽歌。据古代迷信的说法,人死灵魂归于蒿里。【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了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反映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
B.诗中暗含着诗人对割据势力的无比痛恨和要削平战乱,进而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 |
C.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蒿里》语言朴实,明白如话,沉郁悲壮,用质朴的形式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
D.从结构上看,本诗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写原因,下节写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