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二十四年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数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木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史记·秦本纪》
【小题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外交使节 |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
D.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晋文公败楚于城濮 |
B.敢以烦执事 阙秦以利晋 |
C.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缪公乃罢兵归 |
A.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
B.文章详略得当,说理透彻。因为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泰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
C.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徽。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
D.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
晋灵公不君:厚敛①以雕②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③熊蹯④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⑤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⑥,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⑦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⑧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⑨夫獒⑩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注]①厚敛:后赋,指大肆搜乱百姓。②雕:绘饰。③宰夫腼:宰夫,厨工;腼,煮。④熊蹯:熊掌。⑤赵盾、士季:赵盾,晋大夫,谥号宣,一称宣孟;士季,晋大夫,名会,字季。⑥溜(liù):通“霤”,屋檐滴水处。此指屋檐下。⑦衮(gǔn):天子之服,此指周宣王。⑧鉏麑(Chú Ní):晋之大力士。⑨嗾(sǒu):唤狗咬人的声音。⑩獒:高大的猛犬。
【小题1】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
B.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
C.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
D.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灵公。 |
B.“稽首”指古代一种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
C.“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
D.古代统治阶级称下杀上、臣杀君为“弑”,如“弑君”“弑父”。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 |
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 |
C.宜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 |
D.使鉏麑贼之 贼:暗杀 |
A.厚敛以雕墙 置诸橐以与之 |
B.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C.既而与为公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D.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舍于翳桑 |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③⑤⑥ | D.①③④ |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
B.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
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并且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
D.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再次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
(1)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2)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女实征之(______) (2)次于召陵(______)
(3)何城不克(______) (4)屈完及诸侯盟(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五候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2)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小题3】根据文意,楚国使者屈完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用何道理劝服了齐桓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寘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左传·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蔿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慼,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雠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袪。遂出奔翟。
(《左传·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左传·僖公六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祭之地,地坟 坟:像坟一样隆起 |
B.被此名也以出 被:遭受,蒙受 |
C.君其修德而固宗子 固:巩固 |
D.夷吾不能守,盟而行 盟:在结盟时 |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①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秋九月,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②,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③,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
B.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
C.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
D.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
A.鄙我,亡也 鄙:以……为边境 |
B.遂致其君命 致:传达 |
C.筑室,反耕者 反:造反 |
D.敝邑易子而食 易:交换 |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 |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侯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 |
D.宋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公乃召烛之武,日:“___________”)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子犯请击之,(谓公曰:“___________”)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越国以鄙远(________)(2)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 |
B.朝济而夕设版焉 吾尝跂而望矣 |
C.越国以鄙远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D.邻之厚,君之薄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此时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从秦国立场出发考虑问题,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
C.晋文公在得知秦国退兵后,并没有感情冲动,毅然决定撤军。这种知恩图报、顾全大局的做法,正是其日后成就霸业的根本原因。 |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从而迫使晋国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众从之。律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阅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无能为也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焉置土石【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殒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 俾执事实图利之!”
(原文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2)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
A.《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的史事。 |
B.《〈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由于这篇序文编在诗集的后面,所以把这篇序叫做后序。 |
C.《离骚》是“楚辞”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叙述了诗人一生的遭遇,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
D.《五人墓碑记》中所提到的“周公”即周顺昌,字景文,是江苏蓼州人,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后辞官归家。天启六年被魏忠贤陷害,死于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