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寘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左传·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蔿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慼,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雠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袪。遂出奔翟。

(《左传·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而行。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左传·僖公六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祭之地,地 坟:像坟一样隆起
B.此名也以出 被:遭受,蒙受
C.君其修德而宗子 固:巩固
D.夷吾不能守,而行    盟:在结盟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3 05:10: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秦晋殽之战》)

【小题1】《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蹇叔之子师( ) (2)穆公访诸蹇叔( )
(3)秦伯素服郊( ) (4)师而哭( )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吾还也
B.劳师袭远 且吾不一眚掩大德
C.君见师出 为吾子将行也
D.余收尔骨 复驾言兮
【小题4】把上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小题5】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6】举例分析课文《秦晋殽之战》叙写战争的主要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秦师越我西,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忘君乎?”原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原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原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违蹇叔,以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有秦师越我西 封:边界
B.文王之所风雨也 辟:通“避”
C.寡君若得而食之,不    厌:满足
D.以二三子,孤之罪也    辱:欺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公,“文”是晋国国君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君王或其它地位很高的人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B.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先君,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C.稽首,是古代礼仪中的一种,“稽”是停留之意,“稽首”即拱手弯腰且停留一会儿,通常用于平辈之间的敬礼。
D.孤,是古代君王对自己的称呼的一种,意为“小国之君”;《烛之武退秦师》里“是寡人之过也”,“寡人”也是君王、诸侯的谦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突出人物个性,如蹇叔的忠直耿介,见识深远;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错自省等。
B.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的战略错误导致战争失败这个中心,把众多的人物、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C.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D.原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他和栾枝激烈争论,批评栾枝拒绝为国效劳的言论。表现出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对秦无理的痛恨。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殒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 俾执事实图利之!”
(原文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2)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B.何厌之有
C.群臣侍殿上者D.君安与项伯有故
【小题2】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佚之狐和子犯分别为郑国大夫和晋国大夫。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B.“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C.“侯”“伯”是古代爵位称呼,西周春秋时期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第三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恰如其分地引导了秦伯的思路。
B.烛之武游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首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其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C.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游说使命。
D.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庄公②以问施伯③,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

注①桓公:即齐桓公,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②庄公:春秋时鲁国国君。③施伯:鲁国大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终善之   遇:遇见
B.尝与鲍权贾    贾:经商
C.管仲因而之   信:使……建立信义
D.请之 生:让……活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鲍叔知贤/吾还也
B.生我父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C.以区区齐在海滨/若不阙秦,将焉取
D.必长为鲁国忧矣/今行而无信,秦未可亲也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B.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C.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D.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命运坎坷。他在发迹之前生活贫苦;多次战败逃跑;辅佐齐公子纠事败而被囚禁。
B.管仲足智多谋。他被任用后,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统一天下,成就霸业,都根据他的计谋。
C.管仲为政有方。他善于抓经济,富国强兵;办事顺百姓意愿;擅长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
D.管仲遭人嫉恨。他在鲁国时,曾遭施伯嫉妒而险被杀害;在齐国为相期间又惨遭少姬嫉恨。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