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秋九月,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B.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C.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D.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亡也 鄙:以……为边境
B.遂其君命 致:传达
C.筑室,耕者 反:造反
D.敝邑子而食 易:交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侯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
D.宋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6 03:5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做边邑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图:考虑
C.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移:改变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讵:同“拒”,抵抗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B.公将鼓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因此得罪了秦晋两个国家。
B.结合第二则材料,秦穆公派杞子、逢孙、杨孙留下来的真正目的,还是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保卫郑只是借口。
C.《烛之武退秦师》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知人善谏的佚之狐、顾全大局的烛之武、清醒理智的晋文公。
D.虽与郑国结盟,但以后若能得更大的利益,秦穆公一定会见利背盟,这充分反映了“国与国间只有永恒的利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
B.春秋时期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
C.“东道主”,文中释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D.《左传》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的事件和人物。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左丘明,和《公羊传》《谷梁传》并成为春秋三传。
B.根据编排方式不同史书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其中《战国策》是国别体,《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C.史书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资治通鉴》为通史,二十五史均为断代史。
D.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也 过:原因
B.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往下送
C.郑知亡矣 既:已经
D.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对方的尊称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贰:依附一个同时又依附另一个
B.晋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军
C.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退   必:必须
D.臣之壮也,不如人 犹:尚且
【小题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晋 佚之狐言郑伯曰B.是寡人过也 邻之厚,君薄也
C.今急求子 因人之力敝之D.阙秦利晋 若舍郑为东道主
【小题5】下列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虽然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在国难当头之时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出城劝说秦王退兵。
B.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充分利用秦晋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C.秦王信服烛之武的一个原因是烛之武处处为秦考虑,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度,接着分析秦晋的利益关系,最后分析存郑的好处,厉害关系明了,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D.烛之武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离间双方,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犯秦,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戒心,这也是秦伯退兵的一个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远     鄙:鄙视,看不起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③既东郑    
④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不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小题3】下列选项中“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
【小题4】翻译。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