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
王孙圉,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
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十九年,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节选自《国语》,有删改)
【注】①白珩(héng):楚国著名的佩玉。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③训辞:教导之言,这里指外交辞令。④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⑤上下:指天地。⑥薮:大泽。⑦宪:表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圉聘于晋 聘:访问,出使
B.以戒不虞者也 虞:欺骗
C.所以共币帛 币:财物
D.龟足以宪臧否 臧:善,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   ②苟以天下之大
B.①楚之所宝者  ②重为乡党所笑
C.①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 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珠足以御火灾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将佩玉弄得发出响声接见王孙圉,并且询问楚国白珩的情况,意在炫耀自己和晋国的富有,这是将财物视作宝物的庸俗观念。
B.观射父擅长外交辞令,出使诸侯不辱使命,不会使对方的君主难堪。这样的外交人才在王孙圉看来才是“楚之所宝也”。
C.王孙圉说楚国物产丰富,但只用作战略防御物资,以及与诸侯国交往的礼物;这些物产有利于维护、增加楚国利益,而非炫耀国力。
D.王孙圉提出了六宝之说,详细地阐释了六宝的作用,生动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委婉地批评了赵简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
(2)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小题5】用“∕”给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左传•隐公四年》)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申生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于公。公,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微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初,晋侯使士蔿(wěi)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蔿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狄。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卻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节选自《左传》,有改动)

(注)①筮短龟长:古人认为卜较筮为灵验,所以说筮短龟长。②齐姜:太子申生的母亲。③保:据守。④尨茸(méng róng):蓬乱的样子。⑤寺人披: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B.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C.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D.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姬置诸宫六日   打猎B.归于公 祭肉
C.公祭之地,地 坟墓D.此名也以出   蒙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分别用龟甲、蓍草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相反,他只相信吉利的结果,没听从卜人的劝说。
B.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他却以自尽来表示抗议。
C.重耳和夷吾比较聪明,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过错,又缺少正常的申诉渠道,在灾祸临头时通过外逃来保护自己。
D.骊姬为了能够让她的亲生儿子成为太子,不惜在用毒辣手段陷害太子之后又嫁祸重耳和夷吾。
【小题4】翻译
(1)课内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君微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带“之”字的各句,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⑧/⑨⑩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子犯请击之
【小题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一)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为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二)

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

(《左传·成公二年》)

(注)①孙桓子:卫国国君。②曲县:即“曲悬”,周礼规定,诸侯之乐,室内三面悬乐器。繁缨:古代天子、诸侯所用辂马的带饰。依礼制,曲县和繁缨只有诸侯才能使用。③名以出信:名位与实际相符以显示诚信。
【小题1】材料一中,孔子为何责备子路“野”?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小题2】(1)这两则材料均体现了儒家的何种思想?
(2)指出儒家重视该思想的原因,并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刻其桷,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共”字,《经典释文》无音,而世人乃并读为“恭”。余窃以为非。或有疑之者,余曰杜注“先君有共德”句,云“以不丹楹刻桷为共”,盖言世之诸侯,无丹楹刻桷者,故云“共”也。若读为“恭”,则其义不可通矣。况《释文》无音,果何所据而平读?后见司马公《传家集·训俭篇》云:“御孙云:‘俭,德之共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观此,可以证余之说矣。

②近读顾仲恭《炳烛斋随笔》,而“共”之义益明。其言云:“共之为义,盖言诸德共出于俭,俭一失,则诸德皆失矣。今请得申其说,假如为人上者而知俭,则樽节爱养,自不伤财害民,是俭有当于仁也;为人下者而知俭,则制节谨度,自不至纳贿窃帑,是俭有当于忠也。就士庶论,不俭者,必多方奔走以谋生,俭则身常闲而心常逸,岂非善自为谋,是俭有当于智也。不俭者,或多方谄媚以规利;俭则闭门无事,耻辱自远,是俭有当于义也。谨服先畴,菽水可以尽欢,是俭有当于孝也。有遗业可以处子孙,且有遗法可以教子孙,是俭有当于慈也。衣食所余,可以济亲友之急困者,是俭有当于睦姻任恤也。凡人生百行,未有不须俭以成者,谓曰‘德之共’,不亦信乎!”

(注)①丹楹刻桷:漆红的柱子和雕刻精美的椽子。形容建筑物的精美壮观。②樽节:节省。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乎C.欤D.也
【小题2】第①段中的“司马公”指的是 (填写人物姓名)。
【小题3】对第①段画线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引经据典,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
B.这句话自然交待了作者所要批驳的靶子。
C.这句话的内容是本文所探讨问题的出处。
D.这句话开宗明义,突出文章节俭的主旨。
【小题4】作者认为“德之共”之“共”应读gòng而不读“恭”(gōng)的依据是什么?请逐条概括。
【小题5】第②段所引顾仲恭《炳烛斋随笔》的一段话,可单独成文看。请简要评析这段文字的论证特色。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子之在蔡也,矍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 子建。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赢氏至自秦。

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费无极言于楚子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大子建居于城父。

费无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自以为犹宋、郑也,□①、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问伍奢。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杀之。

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以待之。”乃见设诸②焉,而耕于鄙。

(选自《左传》)

(注)①□:文字缺失,此处为诸侯国名。  ②设诸即专诸,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

【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极与逆,劝王之 取:获取
B.晋之伯也,于诸夏 迩:接近
C.王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   执:拘捕
D.楚君、大夫其食乎 旰:天色晚
【小题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城城父,而置大子焉    舍正以为东道主
B.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奔也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C.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勉之 尔无忘乃父之志
D.是宗为戮,欲反其仇 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B.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C.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D.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小题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伍长三父子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及即位,使伍著为之师 ②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
③尔适吴,我将归死 ④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⑤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  ⑥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叙事注重因果关系的交代。在本部分节选文字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少师费无极的争宠善妒,结果导致伍奢伍尚被杀,伍员出逃吴国。
B.城父司马奋扬接受了刺杀太子建的任务。却私下放走太子,其后遭受楚王质询,他的回答既有据实以告,又有情感柔化,更有据理申述,最终保全了自己。
C.伍尚面对楚王“来,吾免尔父”的阴谋征召,毅然选择自己些形让弟弟伍员奔吴,寻找机会,替父报机,以期得仁孝,存智勇,结果与其父一同被害。
D.伍员出奔到吴国后,向吴王言说攻打楚国之利,欲借吴国之力为父报仇,却被公子光看透其动机,他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选择在乡间耕种度日。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
(2)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
(3)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晋殽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文王之所风雨也( )
(2)兴姜戎( )
(3)以寡君之志( )
(4)以二三子(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且行千里,谁不知 孰能讥之乎
B.何施之 何辞
C.庄宗受藏之于庙 掘野鼠去草食食之
D.且吾不一眚掩大德 状语武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2)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小题4】分析原轸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5】结合本文分析史传文学的根本特征。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秦晋殽之战》)

【小题1】《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蹇叔之子
(2)穆公访诸蹇叔
(3)秦伯素服郊
(4)师而哭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吾还也
B.劳师袭远 且吾不一眚掩大德
C.君见师出 为吾子将行也
D.余收尔骨 复驾言兮
【小题4】把上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小题5】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6】举例分析课文《秦晋殽之战》叙写战争的主要特点。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固也,岂惟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正卿,亡不越,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注)①会:士季自称。  ②溜:屋檐。  ③宣子:即赵盾。

【小题1】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观其丸也 辟:通“避”,躲避
B.使鉏麑之 贼:偷窃,盗窃
C.亡不越 竟:通“境”,国境
D.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厚敛雕墙     示于朝
B.谏不入   过能改
C.虽猛何为   正卿
D.则社稷固也 其右提弥明知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中说:“任何人做事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终。”
B.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鉏麑)一早就去了,卧室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正准备上朝。
C.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到赵盾家去喝酒,埋伏下甲士,想要攻击赵盾。
D.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恶名。
【小题4】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残忍。他非但不接受赵盾的劝谏,竟两次实施下作的计划,欲除掉进谏的忠臣。
B.赵盾恪忠职守,深受人们的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都挺身而出,以自杀的方式来保护他。
C.晋灵公死于赵穿之手,史官的记录却是“赵盾弑其君”,其理由是赵盾应对国君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本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跌宕多姿,晋灵公、赵盾、提弥明和鉏麑等人形象饱满鲜活,极富文学色彩。
【小题5】用“/”给下面划线的文句断句。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罪莫大焉。吾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处狄十二年行。

及齐,齐桓公妻,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楚,楚子飨,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从者肃而宽,忠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删节)

注释:①不榖(gǔ):不善,君王自称的谦辞。②櫜鞬(gāo jiān):装弓箭的器具。③奉:通“捧”。匜(yí):盛水器。沃:浇水。盥:洗手。④《河水》:应为《沔水》,其篇首二句“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这里有向秦穆公致敬的意思。《六月》:《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歌颂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北伐获胜的诗。秦穆公借此表达看好重耳将归国辅佐周天子建功立业,使晋国中兴。⑤羁绁(xiè):牵牲畜的绳索。⑥舅氏:子犯是重耳的舅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而校     同“较”,较量。
B.怀嬴焉     参与
C.秦、晋也   相当
D.请由此亡     死亡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奔也    从者肃而宽B.处狄十二年行  忠能力
C.齐桓公妻之  楚子飨D.告姜氏 若君之灵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我依靠君父的天命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
B.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
随行的人认为这样不行,想离开重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
C.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
D.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君王提出要重耳担当辅佐周天子使命,重耳怎么敢不拜谢。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遭受危难跑到蒲城时,面对晋国军队的讨伐,他放弃了抵抗,选择逃跑。
B.重耳到了齐国之后,耽于安乐的生活,后被姜氏和子犯灌醉,被迫继续流亡。
C.在楚国,面对楚王何以报答他的提问,重耳承诺将来会退避三舍,先礼后兵。
D.在参加秦穆公的宴会之前,子犯建议重耳带赵衰前去,因为赵衰更了解穆公。
【小题5】晋公子重耳流亡历经各国,他的性格成长也在其中有所体现。请结合本文,概括重耳的形象特征。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