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晋殽之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文王之所风雨也( )
(2)兴姜戎( )
(3)以寡君之志( )
(4)以二三子(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且行千里,谁不知 孰能讥之乎
B.何施之 何辞
C.庄宗受藏之于庙 掘野鼠去草食食之
D.且吾不一眚掩大德 状语武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2)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小题4】分析原轸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5】结合本文分析史传文学的根本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2:28: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缒:绳索
B.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C.相信之深也 深:深厚
D.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恐惧
【小题2】下面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惟君图之 不惟退秦师
B.郑既知亡矣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C.失其所与,不知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
【小题3】下面“之”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此亡秦之续耳
B.夫晋,何厌之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将焉取之 拔剑撞而破之
D.因人之力而敝之   北蛮夷之鄙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胆识过人。在秦晋围郑之际,趁着夜色,以绳索拴在腰间沿城墙而下,独自面见秦伯。
B.烛之武善于辞令。劝说秦伯时,他先是示弱,然后指出攻打郑国的利弊,进而指出晋国的忘恩负义,话里话外都表明自己此次前来是为郑国着想。
C.晋侯冷静理智。面对秦伯临阵倒戈与属下的激愤,冷静地撤军,离开了郑国。
D.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取得退秦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抓住了秦伯乃逐利之人。
【小题5】翻译下面课内文言文句子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国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家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徽夫人之カ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C.唯君之 图:图谋
D.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阙秦利晋
A.必得约契报太子也B.具沛公言报项王
C.引为流觞曲水D.夫夷近,则游者众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暗示秦、郑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先决条件。
B.烛之武智勇双全,娴于辞令。在游说秦伯的过程中,他真诚地为秦国的利益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秦伯,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
C.烛之武临危受命,体现出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也说明佚之狐对他的外交才能了解之深。
D.为了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木文集中笔墨重点表现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而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一字未提。
【小题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每小题2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军:驻扎。
B.何厌之有厌:满足。
C.若不阙秦阙:缺少。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没有。
【小题2】(小题2)与“夜缒而出,见秦伯”中的“夜”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常以身翼蔽沛公
【小题3】(小题3)以下四组句子,说明晋国不守信用的一组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曾得罪过晋文公,并且脚踏两只船。
B.烛之武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劝说,最终成功使秦伯退兵。
C.认识到自己力量不及对方,晋侯只好撤兵。
D.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情节波澜起伏,内容详略得当。
【小题5】(小题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译文:   
(2)夫晋,何厌之有?(3分)
译文: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分)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七十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之子师     与:参加,参与
B.轻则寡谋,无礼则 脱:轻慢
C.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市:做买卖
D.则束载、兵、秣马矣 厉:鼓励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且行千里,谁不知
B.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郑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C.左右免胄下 勤无所,必有悖心
D.劳师袭远,非所闻也 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   )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④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