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7月30日晚,会议刚开始不久,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言语慌张,形迹可疑。代表们随即分散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就包围并搜查了会议地点。……第二天,代表们在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开会。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图画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暴动》
(3)材料三反映的是***领导发动的哪一次武装起义?在起义失败后,他率军建立了哪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材料四: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由此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挥方针的结果。
——《***历史》第一卷
(4)材料四中“觉悟到”的问题是在哪次会议上解决的?会后,***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胜利,请你举出两例。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五: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5)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名称是什么?你认为国共两党应该怎样相处才更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晚清政府签下了哪一不平等条约?“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近代中国步入了怎样的社会?材料二 经过了中法、中日两次的战役,中国人既受了这样一番教训,自然会转变态度,着眼在政治方面,另谋一个改造的方案,于是有打着“变法自强”的旗子来改革政治的“维新党”出现。
——顾颉刚、王钟麟《中国史读本》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原因。据所学知识回答,发动这场变法的“维新党”是什么阶级?材料三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3)“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事件?材料四 ***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这是一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使许多人进一步认清***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舆论的热烈赞誉。诗人柳亚子赋诗,称颂***的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张治中也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
——《***的九十年》
(4)材料四涉及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大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什么?(5)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的体会。

(1)引发图一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该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2)说出图二中会议召开的重大历史意义?
(3)图三中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作用?
(4)图四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作用?
(5)通过以上图片,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请把以上反映历史史实的图片名称填入相应的位置。
栏目名称 | 开天辟地 | 北伐凯歌 | 星火燎原 | 万里长征 |
图片名称 | | | | |
(1)“日出东方”预示着***的诞生,***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自从有了***,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表现在哪里?
(2)“第一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3)“星火燎原”指***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谁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A.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B.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C.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D.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A.黄兴 | B.周恩来 | C.陈独秀 | D.李大钊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 B.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A.1919—1927年—开天辟地,实现共和 |
B.1927—1937年—星火燎原,北上抗日 |
C.1937—1945年—统一战线,团结抗战 |
D.1945—1949年—国共对峙,战略决战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
C.***诞生的阶级基础 |
D.***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