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史
- 秦朝的兴衰
- + 大一统的汉朝
-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 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 东汉衰败
-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 两汉经济的发展
- 秦汉的科技与文化
- 中国近代史
- 中国现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代史
- 世界现代史
《史记》记载:“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京城的钱财多达以万贯计,穿钱的绳索都腐朽了,根本无法计算到底有多少钱。太仓的谷物一年积压一年地堆放,满得散落到了仓外,都到了腐烂不能食用的地步,”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秦始皇的横征暴敛 |
B.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打击 |
C.体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
D.“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 |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高祖时期曾经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税。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
B.重视“以德化民” |
C.皇帝的励精图治 |
D.社会上人心思安 |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乐器、歌舞等传到中原。”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汉朝的生产技术水平要高于西域 |
B.丝绸之路是在张骞通西域后开通的 |
C.西域已经正式归属于汉朝管理 |
D.阿拉伯人起了很重要的桥梁作用 |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洛阳 | B.长安 | C.建康 | D.北京 |
经过文帝和景帝近40余年的整治,西汉初年形成了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对该局面的出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借鉴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 |
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
C.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取得巨大成效 |
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上述建议的目的是( )
A.加强思想控制 | B.实行分封制 | C.削弱相权 | 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
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
A.外戚宦官专权 | B.道教开始兴起 | C.王莽夺权改制 | D.黄巾起义爆发 |
人不断被“发现”,人之为人不断被关怀,是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被编排在礼仪秩序里,他的身份可以是某个人的亲人、朋友、君臣、师生,礼制唯独没有安排他作为自己应当怎样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生而为洗脱原罪,在教会规定的一系列繁文缛节中祈求与上帝契合,禁欲、苦修,将一切节省下来奉献给上帝。
材料二 贝亚特丽丝是但丁青年时期的梦中情人,可惜过早病逝。她是银行家的女儿,生活里受到贵族和教会阶层轻视。但丁在《神曲》中将其复活,二人在天堂门口相遇。这位世俗美女取代了掌管天国钥匙的圣徒彼得,成为但丁进入天堂的向导。《神曲》一经面世,贝亚特丽丝的形象感动了当时众多的平民读者。
材料三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痛斥古代社会逼迫女性节烈的陋习,“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节烈不仅是对人性的戕害,更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现在所谓节烈,不特除开男子,绝不相干;就是女子,也不能全体都遇着这名誉的机会。所以决不能认为道德,当作法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人的社会标准分别由什么学说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学说因何成为该时期的统治学说?
(2)材料二中,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满足了人的什么需求?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折射出文艺复兴哪些内容?
(3)材料三中,鲁迅批判节烈观的依据,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女性在近代中国地位的变化。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提高“人之为人不断被关怀”的程度。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被编排在礼仪秩序里,他的身份可以是某个人的亲人、朋友、君臣、师生,礼制唯独没有安排他作为自己应当怎样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生而为洗脱原罪,在教会规定的一系列繁文缛节中祈求与上帝契合,禁欲、苦修,将一切节省下来奉献给上帝。
材料二 贝亚特丽丝是但丁青年时期的梦中情人,可惜过早病逝。她是银行家的女儿,生活里受到贵族和教会阶层轻视。但丁在《神曲》中将其复活,二人在天堂门口相遇。这位世俗美女取代了掌管天国钥匙的圣徒彼得,成为但丁进入天堂的向导。《神曲》一经面世,贝亚特丽丝的形象感动了当时众多的平民读者。
材料三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痛斥古代社会逼迫女性节烈的陋习,“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节烈不仅是对人性的戕害,更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现在所谓节烈,不特除开男子,绝不相干;就是女子,也不能全体都遇着这名誉的机会。所以决不能认为道德,当作法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人的社会标准分别由什么学说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学说因何成为该时期的统治学说?
(2)材料二中,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满足了人的什么需求?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折射出文艺复兴哪些内容?
(3)材料三中,鲁迅批判节烈观的依据,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女性在近代中国地位的变化。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提高“人之为人不断被关怀”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