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史
-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 +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统一国家的建立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繁荣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 中国近代史
- 中国现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代史
- 世界现代史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
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吸取秦亡教训 | 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 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
享受优质教育是所有读书人的普遍愿望。“太学”是中国某一朝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政府创办传授学术的“太学”始创于( )
A.西周 | B.秦朝 | C.汉朝 | D.南朝 |
当今,党和政府正在带领全国人民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而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也曾出现过“文景之治”的和谐社会景象。“文景之治”是指
A.西汉初年的政治统治局面 |
B.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
C.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 |
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儒学
A.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
B.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 |
C.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
D.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
观察下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 )


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 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
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 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
下侧《汉代讲经图》为东汉画像砖的拓片摹本,反映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场景。当时学校所讲的“经”主要是( )


A.法家思想 | B.儒家学说 |
C.道家理论 | D.佛教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