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周公灭掉了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分封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叔虞。此则故事反映出西周时期
A.诸侯之间经常爆发争霸兼并战争
B.叔虞要向成王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C.分封诸侯须用桐叶作为象征信物
D.天子分封诸侯是整个诸侯国授予的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A.诸侯争霸局面
B.“百家争鸣”局面
C.竞相改革局面
D.儒学独尊局面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学校历史社团开展“邮票中的历史”探究活动。下列围绕如图邮票拟定的探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A.彩陶的出现B.国家的产生C.青铜的制造D.汉字的起源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
A.晋B.齐C.楚D.秦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了
B.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C.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阳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
C.他因才能出众,被国君赏识,直接派到某县任职
D.后来,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大富翁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现代考古在战国时期的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镢、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
A.生铁铸造由秦、魏两国垄断经营B.铁制农具在战国已经比较成熟
C.铁制农具在战国是陪葬必需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先祖也留下了宝贵的文明遗产。古代人民创造以下文明主要是为了
A.生产生活的需要B.对外交流的需要
C.祭祀祖先的需要D.记录战争的需要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中外文明的交流
材料一 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都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百家争鸣后,随着秦统一六国,中国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在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决然不同于封建主义的任何一种形态。百家争鸣、文艺复兴都给各自的国家、民族奠定了深厚而牢固的文化基础,从而带来了长久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内容和性质上,它们都是一场文化运动,都在复兴一定的古典文化。无论是百家争鸣还是文艺复兴都对人性进行了一番思考,肯定了人的价值,都希望在未来社会中塑造新的人。

——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阅读材料一,比较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的相同点。
材料二 文明交流的载体

(2)上图为“古代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及中国文化外传示意图”,依据图示结合所学,补充图中①②处空白。
材料三 张骞与哥伦布“张骞发现西域,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
他们都开辟了“改变世界的路线”。

——翦伯赞

(3)依据材料三,仿照示例,介绍哥伦布开辟“改变世界的路线”。示例:张骞通西域介绍:公元前2世纪末,张骞在汉武帝支持下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险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材料四 番薯的“旅行”“番薯一直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品种,西班牙人远航出海时,正是番薯丰收的季节……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往返于中国与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船舶日益增多。明清时期的闽、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众多的海外移民、对外贸易的优势政策,使得它们在外来作物的引进与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番薯的传入和推广迅速取代了芋、山药等的粮食功用,使它们退居蔬菜行列。同玉米相比,番薯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更低,适应能力更强,玉米、番薯这两种作物在扩大耕种面积的同时,也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提高,缓解了长期以来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供养了更多的人。番薯因其高产,除供给百姓食用之外,尚且有盈余出售,使它成为可用来交易的商品,促进了明清时期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4)阅读材料四,指出番薯“旅行”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分析番薯的传入给我国明清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当前题号:10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