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金属及其材料单元检测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712007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6

1.简答题(共2题)

1.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科学课堂的精髓,借助科学实验现象如溶液颜色变化、沉淀的生产或沉淀、气体逸出等,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1)稀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可以直接观察现象来确认.如图甲,实验中________的现象出现,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铜能发生化学反应;   
(2)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借助酸碱指示剂使反应现象外显可见.如图乙,通过观察________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本实验选用无色酚酞试液比选用紫色石蕊试液更合适的原因是________
2.
科学小组的同学对模拟湿法炼铜实验中得到的铁、铜固体混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称取10克固体混合物置于烧杯中,滴加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溶液,记录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

(1)10克固体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_______克。
(2)所用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选择题(共13题)

3.
提纯下列物质,所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KCl(MnO2
足量蒸馏水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B
CO2(CO)
通入氧气
点燃
C
MgSO4溶液(CuSO4
适量NaOH溶液
过滤
D
N2(O2
铜粉
灼热
 
A.AB.BC.C  D.D
4.
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氢气还原氧化铜 
C.加热液体 
D.稀释浓硫酸 
5.
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人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OE段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B.PF段有沉淀生成
C.G点溶液的pH >7
D.反应过程有气体和沉淀生成,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6.
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将4.2g铁粉和4.0g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g 9.8%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由此小金作出下列判断,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CuOCuSO4Cu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Fe+H2SO4=FeSO4+H2
C.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7.
现有4种试剂:①紫色石蕊试液;②稀硫酸;③碳酸钾溶液;④氯化钡溶液。能用来一次性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的试剂有
A.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8.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捡拾垃圾是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简单方法。以下是小敏在江边捡拾的垃圾,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塑料瓶B.泡沫饭盒
C.易拉罐D.垃圾袋
9.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氢氧化钙呈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除铁锈
D
氢氢化钠能与某此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硫
 
A.AB.BC.CD.D
10.
下列实验方案或措施不合理的是
A.用浓硫酸干燥氢气
B.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
C.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D.用稀盐酸除去盛过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的碳酸钙
11.
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盐酸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五种物质以及各反应的生成物中,只有铁是单质B.甲是碳酸钠
C.戊是氯化钡D.图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个数为3
12.
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乙既能与甲反应又能与丙反应的是( )
选项
物质甲
物质乙
物质丙
A
HCl
Zn
AgCl
B
H2SO4
Fe2O3
NaCl
C
Ba(OH)2
Na2CO3
CaCl2
D
H2SO4
Ba(OH)2
NaCl
 
A.AB.BC.CD.D
13.
向一定质量的甲中连续加入乙至过量,此过程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之间关系,符合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A.AB.BC.CD.D
14.
为了获取“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证据,可以采用
A.比较铁的利用范围是否比铜广B.观察铁是否能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
C.观察铁表面的锈迹是否比铜多D.比较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否比铜小
15.
下列各选项中,物质的分类均正确的是
选项
单质
氧化物
混合物
A
铝合金
氧化铜
稀盐酸
B
白磷

冰水混合物
C
氮气
干冰
空气
D
水银
硫酸钡
食盐水
 
A.AB.BC.C D.D

3.填空题(共10题)

16.
运用酸、碱、盐的性质可以解决工业生产中的许多问题。   
(1)工业上常选用________来除去铁锈。(写一种具体物质)   
(2)某工厂向含有AgNO3、Cu(NO32的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Zn)以回收金属,充分反应后,得到的金属组成可能由哪几种情况?________。
17.
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溶液呈中性)

(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___
(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丙图中画出“生成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_____
18.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个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色溶液甲;
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1)仅通过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________
(2)无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 碳酸钠     B. 硫酸钠     C. 硝酸钡 D. 氢氧化钠
19.
有一固体物质可能含有硫酸钾、硝酸铵、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现需要对此物质成分进行检侧。甲同学向固体中加入足量的水,形成无色溶液;乙同学向固体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放出刺激性气体。   
(1)该气体为________(写化学式)。   
(2)根据两同学的实验现象可推定此物质的组成是________。
20.
小明为了测定铜和氧化铜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设计组装了如图的实验装置:

(1)仪器识别:a ________ ;b________。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3)能除去H2中混有少量HCl气体的装置是________(填装置序号)。   
(4)装置E中硫酸铜粉末变蓝色,说明硬质试管中反应后有________生成。   
(5)实验前硬质试管中混合物的质量为5g,实验后剩余固体质量为4.2g,求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  ________ %。
21.
某工厂废液中含有CuSO4(其他成分不含铜元素),现按以下流程回收金属铜.

(1)回收过程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可除去过量铁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是为Fe+H2SO4═FeSO4+H2↑,这个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2)洗涤后的滤渣不能用加热的方法干燥,其原因是________.   
(3)现有一批废液,其中含4吨CuSO4,理论上可从该废液中回收得到多少吨金属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如图是小柯同学在复习科学时,构建酸通性的“手掌图”,其中五个手指表示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五类物质.

(1)无名指上漏填的一类物质是________.   
(2)若利用铜来制取硫酸铜,常用的方法是:铜氧化铜硫酸铜,请你写出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3.
实验室有瓶标签残缺(如图)的试剂,实孩员告诉小明,这瓶试剂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试剂成分,小明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5毫升试剂于A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

另取5 毫升试剂于B 试管中,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1)根据步骤① 现象,小明得出了该试剂可能为氯化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小明作出该判断的依据是步骤① 的实验现象是“无色酚酞试液________”。   
(2)由步骤②可确定该试剂为________溶液。
24.
下图为铜片A的系列变化,据图回答问题:

(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方法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mA、mB、mC , 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mA、mB、mC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25.
“寓学于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如图是“盖房子”的游戏示意图,其规则是根据“上下相邻两层的物质之间均可发生化学反应”来堆砌楼层。图中已放置好四种物质,还有二氧化碳、碳酸钠溶液、硫酸铜溶液三种物质待放置。请回答:

(1)二氧化碳应放在________处(填序号);   
(2)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到③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3)第二层内的两物质间能相互转化,请写其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选择题:(13道)

    填空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