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8题)
1.
有一瓶久藏的Na2SO3,欲测定该药品变质程度,进行如下定量分析:将试样烘干后称取m g,用适量的蒸馏水配成溶液,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使沉淀完全。滤出的沉淀经洗涤、干燥后,质量为n g。
(1)若试样部分变质,
的范围为 。
(2)若取试样m="10.0" g,其中Na2SO3己有50%变质,则n为 g。
(1)若试样部分变质,

(2)若取试样m="10.0" g,其中Na2SO3己有50%变质,则n为 g。
2.
有盐酸和CuCl2的混合溶液共100g,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生成的沉淀与加入的10%的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若CuCl2在混合溶液中质量分数为13.5%。求:

(1)原混合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
(2)C点的坐标(x1,y1)。(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3)恰好完全反应后经过滤所得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原混合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
(2)C点的坐标(x1,y1)。(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3)恰好完全反应后经过滤所得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
在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26.5g中加入10% 的盐酸溶液109.5克,充分反应后,再加入密度为1g/cm3、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40毫升,恰好完全反应,求:
(1)与NaOH溶液反应的盐酸溶液的质量为多少克?
(2)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1)与NaOH溶液反应的盐酸溶液的质量为多少克?
(2)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4.
氯化钠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粗盐除含NaCl外,还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粗盐提纯的操作流程。

提供的试剂:Na2CO3溶液、K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Ba(NO3)2溶液、饱和NaCl溶液。
①欲除去溶液I中的MgCl2、CaCl2、Na2SO4,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出a所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为:过量的NaOH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滤液中加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的试剂:Na2CO3溶液、K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Ba(NO3)2溶液、饱和NaCl溶液。
①欲除去溶液I中的MgCl2、CaCl2、Na2SO4,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出a所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为:过量的NaOH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滤液中加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的装置进行试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完好)。打开止水夹a,可观察到试管II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试管中反应进行到一定时间时,再夹紧止水夹a,试管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李杨同学在某化工厂进行社会实践,技术员与李杨一起分析由氯化钡和氯化钠组成的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他们取16.25g固体样品,全部溶于143.6mL水中,向所得到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记录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关系(水的密度为1g/cm3)。试计算:

(1)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
(2)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过滤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产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
(2)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过滤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
已知: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它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
2CuO+CO2↑+H2O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用来测定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后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实验用到的主要装置为下图所示:

装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编号)
(2)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第一步 检查气密性;
第二步 装入药品,称取装置①和③的质量;
第三步 试验后再次称取装置①和③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
根据以上数据可得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最简整数比)
(3)结果分析;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产生该实验结果可能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编号)
(2)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第一步 检查气密性;
第二步 装入药品,称取装置①和③的质量;
第三步 试验后再次称取装置①和③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
根据以上数据可得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最简整数比)
(3)结果分析;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产生该实验结果可能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
| C.碱式碳酸铜药品中含有水分 | ||
D.碱式碳酸铜没有完全分解 |
8.
科学小组的同学对模拟湿法炼铜实验中得到的铁、铜固体混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称取10克固体混合物置于烧杯中,滴加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溶液,记录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

(1)10克固体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_______ 克。
(2)所用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1)10克固体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
(2)所用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选择题- (共10题)
9.
一无色气体,可能有H2、CO、CO2中的一种或数种,现将无色气体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甲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气体中一定有H2、CO、CO2 |
B.该气体中可能有CO |
C.该气体一定是混合物 |
D.该气体一定有H2、CO,可能有CO2 |
10.
下列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CO2)——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
B.MnO2粉末(KCl)——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C.FeSO4溶液(CuSO4)——加入足量锌粉、过滤 |
D.Na2SO4溶液(NaCl)——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
12.
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
B.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 |
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一定是二氧化碳 |
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 |
14.
按照一定的依据把物质进行分类,是我们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的便捷途径。小红收集了许多物质,其中有:①纯碱 ②干冰 ③醋酸 ④烧碱 ⑤酒精 ⑥铜 ⑦石墨 ⑧氧化铁 ⑨蔗糖 ⑩生铁。对上述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属于有机物的有③⑤⑦⑨ | B.属于碱的有①④ |
C.属于氧化物的有②⑧ | D.属于单质的有⑥⑩ |
17.
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显红色的是( )
A.NaOH NaCl CuSO4 HCl |
B.KNO3 Na2SO4 NaOH KCl |
C.KCl Ba(NO3)2 HCl CaCl2 |
D.Na2CO3 Ba(OH)2 KNO3 Na2SO4 |
18.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样品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间的关系绘制出如图。对该图的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Oa段发生的是中和反应 |
B.向b点时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为蓝色 |
C.c点与d点的pH相等 |
D.d点溶液中只有硫酸钠 |
3.填空题- (共5题)
19.
某学生小组对过量碳粉与氧化铁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

(1)提出假设: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全部是二氧化碳。
(2)设计方案: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如下图),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3)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可用来隔绝氧气。
(4)实验操作:
①称取3.2 g氧化铁与2 g炭粉均匀混合,放入48.48 g的玻璃管中,按如图装置连接,写出A装置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夹紧T处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 g。
⑤数据处理: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0.48 g,氧元素质量为0.96 g。
⑥得到结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得出原假设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出假设: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全部是二氧化碳。
(2)设计方案: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如下图),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3)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可用来隔绝氧气。
(4)实验操作:
①称取3.2 g氧化铁与2 g炭粉均匀混合,放入48.48 g的玻璃管中,按如图装置连接,写出A装置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夹紧T处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 g。
⑤数据处理: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0.48 g,氧元素质量为0.96 g。
⑥得到结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得出原假设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已知Fe2O3在氢气流中加热时,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可生成Fe3O4、FeO或Fe,上述反应利用了氢气的________ 性。为了探究某次实验中氢气与氧化铁反应的产物,某科学兴趣小组将反应生成的固体称量后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已知铁的氧化物不与硫酸铜反应,且不溶于水)。一段时间后过滤,将得到的固体干燥并再次称量,若发现固体质量_____________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则可认为产物中有Fe。
21.
某白色固体由CuSO4、MgCl2、CaCl2、NaOH、Na2CO3中的三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相关实验及现象如下(微溶性物质按可溶处理):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有A、B、C、D四种白色粉末(均为纯净物),已知它们是硫酸铜、碳酸钙、氯化纳、硝酸钾中的一种。小明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过程与现象记录如下:
第1步:取A、B、C、D四种白色粉末各一药匙,分别倒入四支洁净的试管中,各加蒸馏水2毫升,充分振荡后静置。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只有盛放A的试管中液体呈蓝色,其他均呈无色。第2步:继续向盛放B、C、D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只有盛放D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其他均无明显变化。第3步:重新取少量B与C的粉末分别放入另取的2支洁净试管中,各加入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在分别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结果盛放B的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盛放C的试管中无明显变化。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步实验设计的预期现象是“四支试管中只有一支底部有固体存在”。实验结果是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你认为其余3支试管底部有固体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步实验为什么不可以在第2步试管中继续进行,而要重新取样再继续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步:取A、B、C、D四种白色粉末各一药匙,分别倒入四支洁净的试管中,各加蒸馏水2毫升,充分振荡后静置。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只有盛放A的试管中液体呈蓝色,其他均呈无色。第2步:继续向盛放B、C、D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只有盛放D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其他均无明显变化。第3步:重新取少量B与C的粉末分别放入另取的2支洁净试管中,各加入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在分别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结果盛放B的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盛放C的试管中无明显变化。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步实验设计的预期现象是“四支试管中只有一支底部有固体存在”。实验结果是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你认为其余3支试管底部有固体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步实验为什么不可以在第2步试管中继续进行,而要重新取样再继续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8道)
选择题:(10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