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0题)
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得出的 |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
D.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中,声速将变小 |
8.
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
9.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说明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
B.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
C.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 |
D.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所发出的声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 |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
B.上课时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是因为教室太小,不会产生回声 |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必须用无线电交谈 |
2.填空题- (共8题)
11.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 、密度 的路径。
(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填“上”或“下”)拐弯了。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4)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因为70~160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 、密度 的路径。
(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填“上”或“下”)拐弯了。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4)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因为70~160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
15.
声音在不同的_____和_____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音在____中传播最慢,在_____中传播最快。在15
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_____米,气温每升高1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____米。


17.
观察下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米/秒):
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哪些?(合理即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15℃) | 340 | 海水(25℃) | 1 531 |
空气(25℃) | 346 | 铜(棒) | 3 750 |
软木 | 500 | 大理石 | 3 810 |
煤油 | 1 324 | 铝(棒) | 5 000 |
蒸馏水 | 1 497 | 铁(棒) | 5 200 |
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哪些?(合理即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0道)
填空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