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2题)
1.
为探究一瓶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固体样品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种无色溶液,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由此可确定该固体已发生变质。则无色溶液可能是________。
(2)为探究该固体中是否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将下表填写完整。(提示: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它的存在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
(1)取少量该固体样品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种无色溶液,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由此可确定该固体已发生变质。则无色溶液可能是________。
(2)为探究该固体中是否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将下表填写完整。(提示:碳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它的存在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
除去碳酸钠 |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适量的________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 在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________ | 该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
2.
将l50毫升稀盐酸(密度为1.1克/厘米3)加入盛有53克含少量杂质的石灰石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及生成物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l96克(计算保留一位小数)。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___
(2)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3)生成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___
(2)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3)生成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2.选择题- (共18题)
3.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
A | CaO固体 | CaCO3固体 |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
B | NaOH溶液 | Ca(OH)2溶液 | 先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再过滤 |
C | CO2气体 | CO气体 | 点燃 |
D | H2气体 | HCl气体 |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
A.A | B.B | C.C | D.D |
4.
用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够使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


A.固体:硝酸铵;液体:水 | B.固体:生石灰;液体:水 |
C.固体:碳酸钠;液体:稀盐酸 | D.固体:氯化钠;液体:水 |
5.
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 )


A.图①是Ph-13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
B.图②是用适量的KCl03和MnO2混合物加热制O2 |
C.图③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
D.图④是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申加入铁粉至过量 |
8.
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规律要严谨、全面、科学。下列总结出的规律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酸溶液一定显酸性 | B.某物质一定温度时的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
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 D.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
9.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也蕴涵着很多化学含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诗句中涉及了化学变化 |
B.诗句中的“丝”含有的物质是纤维素 |
C.诗句中的“灰”指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的CO2等气体和炭粒 |
D.诗句中的“泪”指的是液态石蜡 |
10.
如图四圆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种溶液,两圆的相交部分为两溶液混合后出现的主要实验现象,下表中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 甲 | 乙 | 丙 | 丁 |
A | Na2CO3 | H2SO4 | Ba(OH)2 | 石蕊 |
B | Na2CO3 | HCl | Ca(OH)2 | CuSO4 |
C | Na2SO4 | HCl | Ba(OH)2 | 石蕊 |
D | HCl | Na2CO3 | Ca(OH)2 | 酚酞 |
A.A | B.B | C.C | D.D |
11.
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
①碱的水溶液通常呈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②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③酸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水的反应一定是酸碱反应
①碱的水溶液通常呈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②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③酸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水的反应一定是酸碱反应
A.只有① | B.①② | C.①③ | D.①②③ |
12.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化学问题。试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①~④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用苛性钠稀溶液除去炉具上的油污②用硫酸制作汽车蓄电池③用生石灰降低土壤碱性④用多喝食醋的方法缓解胃酸过多
①用苛性钠稀溶液除去炉具上的油污②用硫酸制作汽车蓄电池③用生石灰降低土壤碱性④用多喝食醋的方法缓解胃酸过多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4.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而物质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如不法商贩用硫酸铜来浸泡黑木耳,食用这种木耳后,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在游泳池中则通过加入适量的硫酸铜,起到消毒杀菌作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铜离子可以杀菌,但摄入过多的铜离子会损害人体健康 |
B.用清水冲洗黑木耳时水变成淡蓝色,则该黑木耳没有用硫酸铜浸泡 |
C.铁制玩具掉入游泳池中,表面可能会析出少量红色物质 |
D.若误服硫酸铜溶液,可立即饮用大量的牛奶,并马上送医院诊治 |
15.
一天,小影惊奇地发现妈妈蒸馒头时用的不是纯碱,而是小苏打,她好奇地问:“为什么不用纯碱而用小苏打?”妈妈说:“面团没发酵,不能用纯碱。”通过查阅资料小影发现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03,是一种常用的膨松剂,加热可转化为纯碱。下列有关小影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
A.小苏打是膨松剂是因为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 B.小苏打受热转化为纯碱是分解反应 |
C.小苏打属于酸 | D.小苏打对人体无害 |
16.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获得化学知识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是盐酸溶液 |
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硫酸铜,产生蓝色沉淀,证明该溶液是氢氧化钠 |
C.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该固体是铵盐 |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火焰熄灭,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
17.
下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行的是( )
级别 | 要解决的问题 | 所用方法 |
A | 土壤呈酸性 | 向土壤中撒适量的氢氧化钠 |
B |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 导出点燃 |
C | 粗盐化学提纯 | 溶解→过滤→蒸发 |
D | 鉴别:真皮和人造革 | 燃烧后闻气味 |
A.A | B.B | C.C | D.D |
18.
小明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研究中和反应时,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为了确认滴加的盐酸是否已经过量,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某种试剂进行检验。下表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不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 使用的试剂 | 判断的方法 |
A | 铁粉 | 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B | pH试纸 | 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C | 硝酸银溶液 | 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D | 紫色石蕊试剂 | 如果溶液变成红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A.A | B.B | C.C | D.D |
20.
物质X、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X+2NaOH 2Y+Cu(OH)2↓,则
A.X一定是Cu(NO3)2 | B.X的相对分子质量比Y大 |
C.Y中阴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 | D.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
3.填空题- (共4题)
21.
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干冰,在于冰中央挖一个小洞,撒入一些镁粉,用红热的铁棒把镁点燃,将另一块干冰盖上,你会看到镁粉在干冰内继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像冰灯一样,已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氧化镁和炭。干冰的化学式为________;该实验证明干冰具有________的性质(答一条即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验证上述反应所得固体中有剩余的镁,可向该固体中加入某种试剂,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硫酸与盐酸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从组成上看,两者的不同点是______。
(2)它们都能除铁锈,写出硫酸与铁锈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3)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的是_____。
(4)请写出把硫酸转化为盐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从组成上看,两者的不同点是______。
(2)它们都能除铁锈,写出硫酸与铁锈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3)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的是_____。
(4)请写出把硫酸转化为盐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3.
(绍兴-28)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图:

(1)本流程中“浓缩”、“结晶”属于 变化。
(2)滤液2中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 (填化学式)。
(3)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氯化钡晶体产量的有 (选填序号)。
①将毒重石进行粉碎 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③将滤液2通入到滤液1中

(1)本流程中“浓缩”、“结晶”属于 变化。
(2)滤液2中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 (填化学式)。
(3)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氯化钡晶体产量的有 (选填序号)。
①将毒重石进行粉碎 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③将滤液2通入到滤液1中
24.
现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A、B、C、D、E,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稀硫酸中的一种。某同学不用其他试剂,用如下实验加以鉴别。
第一步:通过观察发现E溶液呈蓝色,其他溶液均为无色;
第二步:取少量A、B、C、D溶液,分别滴加E溶液,现象为:A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B溶液中E现蓝色沉淀,C和D溶液均无明显现象;
第三步:取第二步中产生的蓝色沉淀,滴加C溶液后沉淀消失。
则:(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B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通过观察发现E溶液呈蓝色,其他溶液均为无色;
第二步:取少量A、B、C、D溶液,分别滴加E溶液,现象为:A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B溶液中E现蓝色沉淀,C和D溶液均无明显现象;
第三步:取第二步中产生的蓝色沉淀,滴加C溶液后沉淀消失。
则:(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B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选择题:(18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