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科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52587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4

1.简答题(共3题)

1.
有一位在北京某剧场里观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出者30 m远处,另一位在广州的观众在自己家里的电视机前观看该剧场演出的电视实况转播。北京与广州相距1460 km,试计算哪一位观众先听到演奏声?(光速c=3×105km/s,声速v=340 m/s)
2.
铁桥长153 m,在它的一端用锤敲一下,另一端将耳朵贴在桥上的人听到两次敲击声,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42 s,求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
3.
大军和小欣在鱼缸边玩耍,鱼儿被吓跑了。小欣认为是他的动作吓跑了鱼儿,大军却认为是他们的声音惊走了它们。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帮助他们作出判断。

2.选择题(共15题)

4.一台拖拉机3小时耕地4.5公顷,照这样计算,10小时可耕地{#blank#}1{#/blank#}公顷.
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 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
在装满水的长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   )
A.1次B.2次C.3次D.无法确定
7.
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8.
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了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说法为()
A.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既在空气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
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
9.
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A.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
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真空窗
C.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
D.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
10.
大地震中的有些幸存者,是通过在废墟中敲打铁管而获得营救的,他们是利用铁管的()
A.导电性好B.导热性好
C.传声性能好D.硬度大
11.
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在发声过程中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在墙壁内传播
C.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D.选项A和C
12.
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上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A.半导体B.磁性物质
C.真空带D.绝缘物质
13.
1964年,美国空军F-104喷气式飞机做超音速飞行实验时,一个农场的10000只鸡中有6000只在飞机的轰鸣声中突然死亡。造成这个危害的原因是()
A.飞机发出的超声波
B.飞机发出的次声波
C.飞机发出的强烈的噪声
D.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废气
14.
在雷雨来临之前,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由于()
A.双耳效应
B.电光的速度比雷声的速度快
C.雷声经过了地面、山峰、云层的多次反射
D.雷一个接一个地打个不停
15.
侦察兵为及早发现敌军骑兵的活动,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就能判断附近是否有敌人的骑兵。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上,使土地振动发出声音
B.声音可以由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16.
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17.
“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
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C.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D.我们听到高空中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
18.
在敲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3.填空题(共8题)

19.
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请你写出一个:________.   
20.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____,_______.(写出两点)
21.
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22.
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
23.
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_________发声,声音主要通过_________传递到入耳。
24.
每每皓月当空之际,中国人便容易对神话中的嫦娥仙女遐思不已。如今我国已经制定了“奔月”计划,前期探测工作已经开展,预计10年后将在月球上建立小区。登月时,宇航员们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而一旦到了月球就只能靠无线电交谈,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25.
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又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
26.
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_________,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_________传播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3道)

    选择题:(15道)

    填空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