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 (共3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则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
D.诗歌的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
【小题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①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②。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③满关中。更戏马台④荒,画眉人⑤远,燕子楼⑥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①彭城怀古:本词为作者于后元至二年左迁闽海福建道肃政廉访司知事,途经徐州时所作。彭城,徐州古称。②云龙:即云龙山,又名石佛山。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③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序说,西周亡后,周大夫过宗庙宫室,尽为黍离,彷徨不忍去,乃作此诗。后“黍离”“禾黍”被用为感慨亡国,触景伤情之词。④戏马台:在徐州城南部。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⑤画眉人:据《汉书·张敞传》记载,京兆尹张敞擅长为妇画眉。⑥燕子楼:旧址在徐州城北。原为唐朝贞元年间,武宁节度使张愔为其爱妾、著名女诗人关盼盼所建的一座小楼。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词开篇一问,点出了徐州的地理形势和历史沉淀,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
B.“想”字领起“铁甲重瞳”六句,前三句极状项羽雄姿英发、兵势强盛、军威浩荡之壮,后三曲写其兵败身亡之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悲壮之感跃然纸上。 |
C.“空有”二句,紧扣“楚歌”数句词意而生发,言下之意是,徐州尽管有黄河环卫,青山屏障,但若不会凭借,仍难逃覆亡的命运,揭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 |
D.“汉家”以下五句,通过汉家皇陵荒芜的景象,以及项羽检阅兵马、张敞为妻画眉和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等典故和当前衰景,暗示历史风流都已为陈迹。 |
【小题2】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材料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
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①。
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
(马致远《落梅风》)
注释:①【香庭户】指女子闺房。
⑴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中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指出。
⑵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这两个诗句。
⑶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 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个词语概括出来。(2分)
⑷梅与兰、竹、菊并称为 “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2.文言文阅读- (共2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小题1】下列对以上两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得到任用就努力去做,否则,就应该隐藏起来修养自己的才能,只有他和颜回能够这样做。 |
B.子路颇不服气,他以勇著称,于是提出了“老师如果统率三军,那么您会和谁在一起共事”的疑问。 |
C.孔子说“对于宰予嘛,有什么可责怪的呢?”可见孔子对“宰予昼寝”这件事情并无责备之意。 |
D.孔子认为“宰予昼寝”这件事情对他影响很大,他从此改变了判断一个人的方法。 |
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已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 过:经过,路过。 |
B.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 赞:赞颂,赞美 |
C.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 相:审察,勘查。 |
D.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宪:法令,制度。 |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
C.“癸丑”“己未”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个天干和十个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
D.“世祖”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
B.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
(1)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2)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李清照的香炉:沉香玉炉袅残烟
在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主流的一部分,被百姓和士族文人广泛地接受了。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
此外,香炉在材质上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萌萌哒。
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
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
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
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了。
【小题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用来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 |
B.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的传入有关,每日的敬佛礼佛过程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 |
C.小型香炉甚至成为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由此可知宋代香炉使用的普遍性。 |
D.汉朝的“博山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了瓷制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 |
A.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所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 |
B.博山炉出现在汉代,流行于皇宫和贵族中,炉体为金属制作,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故得名。 |
C.香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类造型还可用来装点内室。如李清照“薄雾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即是动物造型的香炉。 |
D.由于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再加上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所以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 |
A.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但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烟火气大,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 |
B.汉朝之后,由于所焚的香料有所改进,并且焚的方式也有所改变,烟火较以前的燃香草少了许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 |
C.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所以出现了各种精致的青铜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 |
D.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火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 |
人间有光
他生于常州,长于苏州,学于上海,游历日美,最终落叶归根;他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因而被戏称为“四朝元老”。他就是经历丰富、成就卓著的周有光先生。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十岁时,举家移居到苏州,这一搬家可以说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当时的常州人会说,读完中学就行了;苏州人则说,一定要上大学;与苏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则盛行“一定要留学”的观念。
17岁时,勤奋好学的周有光考上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当时的人说,考上这所大学,比以前中状元还难。自嘲是“土包子”的周有光,上了大学,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学会了英文,阅读英文报刊,了解世界发生的新鲜事儿。将近100年后的今天,他依旧保持着阅读外文报纸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学到专业的经济学知识,为他找到谋生之道。
当时在上海,念完大学的,只要有条件,大多都会选择去外国留学。刚毕业的周有光没钱,只能留校教书,顺便在银行做事。这段时间,他结了婚生了子。不过随后,抗战开始了。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上海银行业为了尽快恢复元气,就派了一批优秀的员工去美国学习。周有光就是其中之一。在美国,他工资高、福利好、生活也幸福。但是经历过抗战的周有光,还是决定选择回国。“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我们当时的感觉……我们都认为中国有希望。解放之后,中国最缺乏的也是经济建设,所以我就立志回国搞经济。”
1949年6月回到上海,他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还兼任新华银行秘书长、人民银行华东区行第二业务处处长。1949年香港经济导报社出版他的专著《新中国的金融问题》。
50岁以前,他全心全意搞经济。
正所谓五十知天命,前半辈子差不多就这样了,后半辈子还能蹦跶到哪里去?但周有光不竟从理科的经济学跨到文科的语言学,重新出发。
1955年,他被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让他速速去往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当时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可是老百姓85%都是文盲,文化不提高,国家怎么建设?我本身是搞经济学的,研究语言、文字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可当时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领导却让我转行。”说起这段经历,周老还哈哈大笑:“我对领导人说,我是个外行啊,领导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嘛!”“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安’不是安静的意思,是要认认真真工作。”
说自己是外行,不过是周老的谦辞。长期以来,周有光名声在外,素有“周百科”之称,精通多门外语,发表出版了许多和拼音、文字改革有关的论文,早在社会上引起重视。
在周老加入之前,汉语拼音方案讨论了两三年,但迟迟没有一个结果。随后那三年,在周老带领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革故鼎新,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1958年正式创定汉语拼音方案。周老因此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同年,汉语拼音成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拼音为中国的文化普及、消除文盲发挥了重大作用。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假如当初没研究好,有漏洞,就遗憾了,毕竟要弥补就很麻烦了。”不过,“汉字为主、字母为仆。字母的任务是侍候汉字,不是代替汉字。”
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50岁以后,他认认真真搞语言。
60岁退休之后,周有光走出语言学专业领域,乐此不疲地搞起了创作。周老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思考引发写作。他的作品探讨现代化、全球化、中东局势、印度经济、人权保护、公民意识等诸多领域方面的问题,且见解深刻独到,常引起社会关注,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对他来说,退休只是换了个工作的地方而已。82岁,周老学习使用电脑,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完成《朝闻道集》,105岁开始玩微博,110岁时仍有《逝年如水》和《从世界看中国》两本新书问世。据统计,周老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他的粉丝很多,得知老先生百岁之后仍可以每月写一篇思想深刻但语言平易的文章,更加惊喜感佩。
有人说,他一生好比人家的几辈子。
除了学术和创作,他的爱情婚姻也很值得大书特书。在近70年的婚姻中,他和夫人张允和相濡以沫、相爱如初。周有光说古代讲举案齐眉,而他与夫人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都要碰碰杯子,叫“举杯齐眉”。他说:“这个小动作好像是玩儿,其实有道理,就是说夫妇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要敬重对方,双方才会和谐愉快。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离婚啊,一些人结了婚就不尊重对方了,那么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就吵架离婚。家庭不愉快其实是很痛苦的。你下班回来,家庭愉快,就会得到很大安慰。”
一直到张允和去世,他们的日常就是形影不离:要么就是张允和给周有光翻书,要么就是周有光带着张允和出门赏花,照相的时候一定要握着手才好。2002年8月,93岁的张允和重病在床,那个特殊的早上,张允和是握着周有光的手离开人世的。
张允和去世之后,周有光把之前举杯齐眉的地方,两个椅子一个茶几换成一个沙发,他每天晚上在沙发上去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而且,他时常还会写信给张允和,而落款永远是“人间周有光”。
周老在107岁生日时曾开玩笑说:“上帝太忙,竟把我忘了。”如今,上帝还是想起了他,终于收回了人间的这束神奇的光。
相关链接
①诗人邵燕祥说:“他是当代难得的智者、仁者和勇者。”
②周有光105岁时曾说:“我的一生是很普通的,我也是个平凡的人。”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典型的“他传”,以叙述传主的求学经历和家庭生活为重点,略述其学术成就。 |
B.周有光大学毕业后就去了美国留学,在抗战胜利后选择回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
C.虽然周有光在语言文字领域是个外行,但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8年正式创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
D.周有光退休之后,搞起了创作,有《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20多部作品出版,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
A.标题“人间有光”,一语双关:既表示人间的周有光先生,也有赞美周有光的意思,他经历丰富、成就卓著,犹如照亮人间的一束神奇之光。 |
B.周有光一家移居苏州的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否则他难以考取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更不可能选择学习经济学。 |
C.1958年发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有违周有光提出的“汉字为主、字母为仆。字母的任务是侍候汉字,不是代替汉字”的观点,存在一些有待弥补的漏洞和遗憾。 |
D.周有光“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这思考引发了他的创作。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语言平易,且常引起社会的关注。 |
【小题3】周有光先生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根据所给材料进行概括。
4.材料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3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