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已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 过:经过,路过。
B.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 赞:赞颂,赞美
C.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   相:审察,勘查。
D.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宪:法令,制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己未”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个天干和十个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世祖”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2)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2 07:1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鸣字雄飞,真定人,少以文学知名。河东元裕上书荐之,不报。诸王旭烈兀将征西.域.,闻其贤,遣使者三辈召之,鸣乃起。为王陈西征二十余策,王数称善,即荐为彰德路总管。世祖即位,赐诰命金符,已而召为输林学士,兼太常少卿。至元五年,立御.史.台.,以鸣为侍御史,风纪条章,多其裁定。
寻立四道按察司,选任名士,鸣所荐居多,时论咸称其知人。天下初定,中书、枢密事多壅滞,言者请置督事官各二人,鸣曰:“官得人,自无滞政,臣职在奉宪,愿举察之,毋为员外置人也。”七年,议立三.省.,鸣上封事日:“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不如一省便。”世祖深然之,议遂罢。川、陕盗起,省臣患之,请专戮共尤者以止盗,朝议将从之。鸣谏曰:“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世祖曰“善”,令速止之。鸣每以敢言被上知,尝入内,值大风雪,帝谓御史大夫塔察儿曰:“高学士年老,后有大政,就问可也。”赐太官酒肉慰劳之,其见敬礼如此。九年,迁.吏礼部尚书。十ー年,病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五十卷。
(选自《元史・高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B.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都国/
C.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D.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B.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负责选拔、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C.三省,是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迁升、迁授、迁叙是升级,而迁谪、迁削、左迁指降级。
【小题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鸣受人赏识。河东元裕曾经向朝廷上书推荐他,诸王旭烈兀曾经多次派使者去召请他出来做官。
B.高鸣知人善任。四道按察司选拔任用名士,以高鸣所推荐的名士居多,当时的舆论都因此而称赞他。
C.高鸣很有主见。他不主张设立繁杂的官职和机构,曾先后否定了设立督事官的请求和设立三省的议案。
D.高鸣宽厚仁爱。皇上同意了省臣擅自处死为害突出的盗贼的请求,高鸣认为这有害于仁政,表示反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2)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朵尔直班,字惟中,木华黎七世孙。朵尔直班甫晔而孤,育于从祖母。拜住,从父也,请于仁宗,降玺书护其家。稍长,好读书。年十四,见文宗,适将幸上都,亲阅御衣,命录于簿,顾左右无能书汉字者,朵尔直班引笔书之。文宗喜,命为尚衣奉御,寻授工部郎中。元统元年,擢监察御史。首上疏,请亲祀宗庙,赦命不宜数。又陈时政五事,其一曰:“太史言三月癸卯望月食既,四月戊午朔,日又食。皇上宜奋乾纲,修刑政,疏远邪佞,颛任忠良,庶可消弭灾变以为祯祥。”乃复条陈九事上之。正月元日,朝贺大明殿,朵尔直班当纠正班次,即上言:“百官逾越班制者,当同失仪论,以惩不敬。”先是,教坊官位在百官后,御史大夫撒迪传旨俾入正班朵尔直班执不可撒迪曰御史不奉诏耶朵尔直班曰事不可行大夫宜覆奏可也。”丞相伯颜、御史大夫唐其势二家家奴怙势为民害,朵尔直班巡历至漷州,悉捕其人致于法,民大悦。及还,唐其势怒曰:“御史不礼我已甚,辱我家人,我何面目见人耶?”答曰:“朵尔直班知奉法而已,它不知也。”唐其势从子马马沙为钦察亲军指挥使,恣横不法,朵尔直班劾奏之。马马沙因集无赖子欲加害,会唐其势被诛,乃罢。迁太府监,升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寻出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阶荣禄大夫。至官,询民所疾苦,知米粟羊豕薪炭诸货皆藉乡民贩负入城,而责室僮奴、公府隶卒争强买之,仅酬其半直。又其俗编柳为斗,大小不一,豪贾猾侩得以高下其手,民咸病之。即饬有司厉防禁,齐称量,诸物乃毕集而价自平。又存恤孤老,平准钱法,清铨选,汰胥吏,慎勾稽,兴废坠,巨细毕举。苟有罪,虽勋旧不贷。王邸百司闻风悚惧。朵尔直班立朝,以扶持名教为己任,荐拔人才而不以为私恩。留心经术,凡伊、洛诸儒之书,未尝去手。喜为五言诗,于字画尤精。其在经筵,开陈大义为多。间采前贤遗言,各以类次,为书凡四卷。卒于黄州兰溪驿,年四十。

(《元史·列传第二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大夫撒迪传旨/俾入正班/尔直班执/不可/撒迪曰/御史不奉诏耶朵尔直班曰/事不可行/大夫宜覆奏可也
B.御史大夫撒迪传旨俾入正班/朵尔直班执不可/撒迪曰/御史不奉诏耶朵尔直班曰/事不可行/大夫宜覆/奏可也
C.御史大夫撒迪传旨俾入正班/朵尔直班执不可/撒迪曰/御史不奉诏耶/朵尔直班曰/事不可行/大夫宜覆奏可也
D.御史大夫撒迪传旨/俾入正班/朵尔直班执/不可/撒迪曰/御史不奉诏耶/朵尔直班曰/事不可行/大夫宜覆/奏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御史:隋朝始设,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B.癸卯望:“癸卯”干支纪日,“望”月相纪日,古代每月初一、三十分别叫朔、晦。
C.从子:侄子。从,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父”,是伯父、叔父的通称。
D.铨选:选才授官。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一般由吏部按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朵尔直班忠于职守。他一生为官京城,多次上疏,条陈时政,主张整顿朝纲。
B.朵尔直班奉法无私。他惩治不法,为民除害,弹劾权贵,荐拔人才不以为私恩。
C.朵尔直班勤政爱民。他问民疾苦,打击豪贾猾,存恤孤老,平准钱法,巨细毕举。
D.朵尔直班好学多才。他通晓汉语,留心经术,喜为五言诗歌,尤精字画,为书四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疏远邪佞,颛任忠良,庶可消弭灾变以为祯祥。
(2)即饬有司厉防禁,齐称量,诸物乃毕集而价自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泂字溉之,滕州人。生有异质,始从学,即颖悟强记。作为文辞,如宿习者。姚燧以文章负大名,一见其文,深叹异之,力荐于朝,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未几,以亲老,就养江南。久之,中书掾,非其志也。及考除集贤院都事,转太常博士。拜住为丞相,闻泂名,擢监修国史长史,历秘书监著作郎、太常礼仪院经历。泰定初,除翰林待制,以亲丧未克葬,辞而归。天历初,复以待制召。于是文宗方开奎章阁延天下知名士充学士员泂数进见奏对称旨超迁翰林直学士俄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泂既为帝所知遇,乃著书曰《辅治篇》以进,文宗嘉纳之。朝廷有大议,必使与焉。会诏修《经世大典》,泂方卧疾,即强起,曰:“此大制作也,吾其可以不预!”力疾同修。书成,既进奏,旋谒告以归。复除翰林直学士,遣使召之,竟以疾不能起。

泂骨骼清峻,神情开朗,秀眉疏髯,目莹如电,颜面如冰玉,而唇如渥丹然,峨冠褒衣,望之者疑为神仙中人也。其为文章,奋笔挥洒,迅飞疾动,汩汩滔滔,思态叠出,纵横奇变,若纷错而有条理,意之所至,臻极神妙。泂每以李太白自似,当世亦以是许之。尝游匡庐、王屋、少室诸山,留连久乃去,人莫测其意也。侨居济南,有湖山花竹之胜,作亭曰天心水面,文宗尝虞集制文以记之。泂尤善书,自篆、隶、草、皆精诣,为世所珍爱。卒年五十九。有文集四十卷。

《元史·列传七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文宗方开奎章阁/延天下知名士/充学士员/洞数进见奏对/称旨超/迁翰林直学士/俄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
B.于是文宗方开奎章阁/延天下知名士充学土员/洞数进见奏对/称旨超迁翰林直学士/俄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
C.于是文宗方开奎章阁/延天下知名士充学士员/洞数进见/奏对称旨/超迁翰林直学士/俄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
D.于是文宗方开奎章阁/延天下知名士/充学士员/洞数进见/奏对称旨超/迁翰林直学士/俄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即召,指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名士做属吏,《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即是此意。
B.博士,官名。开始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来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职位。
C.敕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件名称之一,汉时凡尊长或长官告诚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令。
D.真即真书,也叫“正书、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这种字体由隶书演变而来,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洞天资聪颖,学养深厚。刚开始学习,他写文章如同学养很深的人,后因文章卓异受到赏识,走上仕途。
B.李洞受皇帝器重,官运通达。他屡次得到提拔,皇帝曾高兴地采纳了他的《辅治篇》,并让他参与审议朝中大事。
C.李洞文思卓异,为人称赞。他写文章快速,想象丰富而富有变化;不仅有条理,而且深刻并具创新色彩,异常神妙。
D.李洞醉心山水,寄情胜景。他曾经游览匡庐、王屋、少室等山峦,曾在济南的湖山花竹处,建造了一座览景的亭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姚燧以文章负大名,一见其文,深叹异之,力荐于朝,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2)复除翰林直学士,遣使召之,竟以疾不能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B.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C.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D.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2)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