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8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9882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9/3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兵同志自幼随父亲王震将军辗转多地,在炮火硝烟中成长,在耳闻目睹中形成了他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生观。
B.纪录片《大黄山》立意高远,思想深刻,画面精美,直观地纪录了黄山市得天独厚的生态与文化优势,充分展示了科学发展观在黄山取得的丰硕成果。
C.新春佳节之际,家家户户流光溢彩欢聚一堂,洋溢着热闹的节日气氛。
D.不少旅客出游时都爱大声喧哗、乱丢垃圾,这些陋习严重影响了国家整体的文明形象,目前文明出游成当务之急。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邵逸夫全传》讲述了邵逸夫一手打造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邵氏电影帝国,创建“东方诺贝尔奖”,捐助内地教育达47亿元等。
B.为了偿还债务,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潘俊坚不得不向全校34名教师以月息1分的利率,借款43.5万元,一年分两次支付利息。
C.欧洲在债务危机后取代美国,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被更多提及的衰落地区。欧洲真要衰落了吗?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D.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发展到今天,“汉学”甚至从“中国研究”中被切割出来,成为在象牙塔中专门研究语言文字、文学戏曲等“传统文化”的“窄”学。汉学研究支离破碎,学者们基本上各自为战,鲜有协调与合作。“汉学家”一词在学术界成为专指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学的学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学”研究却越来越狭隘,“汉学家”的圈子也越来越小。
①使其成为停滞于农耕经济中依然“之乎者也”的孔孟之道
②这就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③也有意无意地想把汉学变成一种博物馆文化
④而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学者则不属于这一范畴
⑤一些西方学者或者致力于汉学的人
⑥中国越来越强大
A.④⑤③①②⑥B.⑤①③④②⑥C.②⑥⑤③①④D.④⑤③⑥②①

2.句子默写(共1题)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引壶觞以自酌,___。倚南窗以寄傲,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____,彩彻区明。_______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紫骝马
(南朝·陈)祖孙登
候骑①指楼兰,长城迥②路难。嘶从风处断,骨住水中寒。
飞尘暗金勒,落泪洒银鞍。抽鞭上关路,谁念客衣单。
注:①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②迥:远。
【小题1】“骨住水中寒”一句中的“住”字换成“在”字好不好?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2】最后四联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情感?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孜字季义,东阳吴宁人也。孝友恭让,敏而好学。年二十,师事预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学竟,还乡里。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负担奔赴,送丧还会稽,蔬食执役,制服三年。俄而二亲没,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建墓于县之东山,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或愍孜羸惫,苦求来助,孜昼则不逆,夜便除之。①每一悲号,鸟兽翔集。孜以方营大功①,乃弃其妻,镇宿墓所,列植松柏亘五六里。时有鹿犯其松栽,孜悲叹曰:“鹿独不念我乎!”明日,忽见鹿为猛兽所杀,置于所犯栽下。孜怅惋不已,乃为作冢,埋于隧侧。猛兽即于孜前自扑而死,孜益叹息,又取埋之。自后树木滋茂,而无犯者。积二十余年,孜乃更娶妻,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鹰雉栖其梁,薝鹿与猛兽扰其庭圃,交颈同游,不相搏噬。
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巾褐终身。年八十余,卒于家。邑人号其居为孝顺里。咸康中,太守张虞上疏曰:“臣闻圣贤明训存乎举善,褒贬所兴,不远千载。谨案所领吴宁县物故人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当其奉师,则在三②之义尽;及其丧亲,实古今之所难。咸称殊类致感,猛兽弭害。虽臣不及见,然备闻斯语,窃谓蔡顺、董黯无以过之。孜没积年,其子尚在,性行纯悫,今亦家于墓侧。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宜标其令迹,甄其后嗣,以酬既往,以奖方来。②《阳秋传》曰:“‘善善及其子孙。’臣不达大体,请台量议。”疏奏,诏旌表门闾,蠲复④子孙。其子生亦有孝行,图孜像于堂,朝夕拜焉。
(选自《晋书》)
注:①大功:丧服名,五服之一,服丧期九个月。②在三:《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后以“在三”为礼敬君、父、师的典故。③甄:造就。④蠲复:免除赋税或劳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竟,还乡里竟:完毕B.邑人号其居为孝顺里号:名称
C.与物恭让,言行不贰贰:背离D.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逮:赶得上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孜“至性孝友”的一组是(   )
①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 ②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
③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④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⑤孜没积年,其子尚在⑥疏奏,诏旌表门闾,蠲复子孙
A.①②③B.③⑤⑥C.①④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己的老师去世后,许孜就带着行李前去奔丧,护送老师的灵柩回会稽,吃粗劣的食物,担任劳役,坚持服丧三年。
B.许孜在父母去世后因哀丧过度骨瘦如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在为父母建立坟墓时,却仍不接受乡人的帮助。
C.由于许孜的孝敬以及规范的驯养,那些栖息在他屋梁上的鹰和雉以及庭院中的鹿和猛兽都亲密共处,不互相斗咬。
D.咸康年间的一位太守张虞认为,自己尽管没有看到许孜的孝行连禽兽都打动了的场面,但至少认为蔡顺、董黯也不能超过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愍孜羸惫,苦求来助,孜昼则不逆,夜便除之。
(2)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宜标其令迹,甄其后嗣,以酬既往,以奖方来。

5.现代文阅读(共3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文学本体向历史本体转化的《史记》
李胜召 何伟
以事为中心的史体虽然涉及到人,但它忽略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导致历史成了静止的、片段的,甚至使历史远不是历史原貌,即历史本体。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先生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看作历史的主人。”文艺创作要高度重视人的精神主体性。因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行动,可以将情感的非理性、随机性置于适当的区间,以承诺情感的审美释放与慰藉而回归自己”。文学近于“存在之本真”,“回归自己”也就是回归作品人物的本真。
因为涉及到人,就有主、客体之分,就有主体的情感和客体的情感之分。《史记》中体现人的情感因素时分为两方面:
写人物情感即客体的情感。在写人时,侧重写人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也就是写人的心,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可以证明。作者写李斯的五处独白:第一处是当他入厕见鼠与入仓见鼠之后,曾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当他功高盖世之时,又慨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当李斯被赵高胁迫,不得不依附逆乱时,又垂泪长叹曰:“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当他被赵高囚于狱中,更愤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第五处是他被杀前叹息不能与儿子再牵黄犬逐狡兔。司马迁对李斯心理活动的详细描写,使李斯阴险、无耻的品质更趋于历史原貌。
流露出作者主体的情感。由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地位和审美观的不同,加之作者写作的目的、角度、视点的不同,呈现出来的文本多多少少都会流露出作者主观的情感和思维。鲁迅谈到《史记》时讲道:“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所以《史记》里写出的形象,只能是作者眼中的形象、心中的形象,作品被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的印迹。如司马迁把项羽归入到“本纪”,把陈涉归入到“世家”里,无不出于自己对项羽以及陈涉的个人推崇。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把拒捕的主角由伍尚改为伍子胥,把破郢后的“挞墓”、“鞭墓”改为“掘墓鞭尸”。这些都能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审美理想。
由上述推论,我们可以很形象地看到,《史记》所展现的历史时空的存在形式是历史具体存在,要把握住历史原貌,就要把握具体的历史存在。在用文字这种符号记录时,注重人的情感,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历史,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充分认识到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又因文学即人学,情感所及,发而为文,所以文学比一切文化样式更能表达这种人性的冲动——情感,但是文学本体又是不可触摸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具体的文学存在形式来把握文学的本体,继而更进一步去感悟司马迁笔下历史的存在形式。
传记本身就具有文学性,只是后人将历史与文学区分得过于清晰,忽略了人的情感存在、人的历史主体性。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人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把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这种文学性的真实才是距离历史本体最近的历史存在形式。
(摘自《作家》,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文学近于“存在之本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倘以事为中心,自然就会忽略人的主体性,从而难以做到“存在之本真”。
B.《史记》在写人时既注重客体情感又注入主体情感,因此它做到了“存在之本真”。
C.所谓“存在之本真”,就是要把历史人物当作历史的主人即历史的主要人物来写。
D.所谓“存在之本真”,就是回归自己的本真,即回归到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本真。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的一项是
A.《史记》把项羽归入“本纪”,陈涉归入“世家”。
B.《史记》把伍子胥“挞墓”、“鞭墓”改为“掘墓鞭尸”。
C.《史记》中的许多形象是作者眼中的形象、心中的形象。
D.《史记》描写了历史人物的心理,使之更趋于历史原貌。
【小题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忽略人的情感存在,后者忽略人的历史主体性。
B.以事为中心的史体是连续不断的,可以用来还原历史原貌即历史本体。
C.司马迁把人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把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样的人物才是最接近历史存在形式的历史本体。
D.《史记》写人尊重人性,尊重历史,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作品的文学性的重视。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庄的灵光
厉彦林
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坐落在沂蒙山区东部的岭膀上,三面环山。我小时候,村庄四周那茂密的树林,是百鸟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贼亮的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碰杯声、婴儿啼哭声,集体上演着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
记忆中,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位驼背的老人吧嗒着长长的旱烟袋,坐成夕阳下一道苍凉古老的黑剪影。
留恋村庄,不是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我的亲人都是农民,而是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充实欢乐的童年,那个曾经满身泥巴和草屑,在土地上滚爬摸打、学会面对风雨的童年。想起这些,我的胸口便涌动着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了我很多,我却把村庄贴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坚信,在亘古不变的传统耕作方式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任何描述都无力。我的脑海里时常闪现这样一幅画面:皮肤黝黑的农夫,佝偻着腰,迎着正在升起的朝阳,在空旷的山地上开始步履蹒跚地耕作。刚刚翻过的黑油油的鲜土上,留下一行沉重的深脚印。
当我们凝望无垠的田野,领略绿油油的麦浪,观赏金黄的油菜花的海洋时,的确能从中感受到一份诗意,那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奇迹,也是人类的杰作。但经营这份美丽靠的是艰辛的付出。秋收季节,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硕果,场院上机器在脱粒,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到了深夜便合奏起甜美的鼾睡声。
土地和家园是乡亲们灵魂的永久住所。站在村头向远处眺望,在沟壑纵横的山套里,住着许多人家。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了几十年,留下神秘的生命基因和互为亲人的缘分。农民与土地生死不离,庄稼一茬茬地被播种收割,农民在一茬茬地轮回。有人站起来,有人倒下。站在山顶喊一声爷爷、奶奶,山谷里会响起久久的回声。在这广袤而干瘦的土地上,一辈辈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他们辛劳地耕种,用执着与沉重支撑着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
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它虽然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虽然原始却自然真实,虽然贫瘠却纯粹安谧,承载和创造着农业文明史。现代工业文明正在冲破农耕文明和传统道德的栅栏,更替田园牧歌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村庄里的路,有宽,有窄;有牛羊吃草行走的羊肠小路,有拉运庄稼粮食的沙土路,有通向集镇的柏油路,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路。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一幅卷藏在记忆深处的水墨长卷,一次次地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地描摹;就像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地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一缕风、一朵云、一滴露,都闪动着生命的灵光,蕴含着淡淡的乡愁。心有千结,情有万缕。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即使被踩在脚下,也依然坚韧、博爱。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一个人最幸福、最感人的时刻,就是思故乡、忆童年的时刻,对于游子来讲,这种想念更真切、更深刻、更幸福。唇齿相依的城乡血肉相连, 城市人享受眼前的现代生活,思绪却时常被农村那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牵引。蓦然回首,发现一棵树、一条狗、一眼井、一座破庙, 甚至连挂不上嘴的逸闻趣事原来都那么珍贵,青山绿水涵养着刻骨的乡愁,拴系着生命的根脉。
乡村情结依然盘扎在我的心坎上,像开春的白杨树般蓬勃向上。建筑、服饰、饮食、传统习俗这些与泥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的乡村文化符号,放射着命运的灵光。静心思念这朴素原始的村庄, 我的耳边传来报春鸟轻轻的鸣唱, 养心暖人,亲切悠长……
(摘自《春天住在我的村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怀念沂蒙山区小乡村,因为那是他的故乡,是他成长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充实欢乐的童年。那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散发出温暖的灵光,也放射出命运的光芒。
B.乡村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他的快乐所在和情感所系,他感谢它的恩赐。但作者也很惭愧不安,因为他在城市的繁华喧嚣中把故乡遗忘了。
C.一辈辈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他们辛勤地耕作,因为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必须由他们来支撑。
D.现代工业文明在改变、更替着农业文明,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在作者的心中,村庄依然是人类生命的图腾,是人生的坐标系。
E. 文章将农村与城市对比,突出朴素的村庄散发出的人性的魅力与灵光,表现了很多城市人在享受现代多样的物质生活时却难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
【小题2】村庄带给作者的感悟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结合文本及自身体验,探究并简要概括出现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路之父”詹天佑
钟蕾史艳娜
詹天佑孩童时代所接受的教育,可以说是中西结合。在私塾接受的传统教育和在广州城对西洋机械的耳濡目染,造就了詹天佑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性格。
因家境困难,读完私塾后,在老友的帮助下,詹天佑到香港应试幼童出洋预备班并顺利通过。到美国后,詹天佑勤奋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878年,志向远大的他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他之所以选择铁路,一方面是由于他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另一方面,西方正兴起以铁路起飞带动经济起飞的理论,美国铁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詹天佑亲身经历着这一切,意识到铁路对于振兴祖国的迫切重要性。
练就了一身本领,怀揣着一腔报国热忱,回国后的詹天佑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所学献给中国的铁路事业。然而,当时的中国铁路事业在顽固派的百般阻挠下刚艰难起步,帝国主义国家觊觎修建铁路的利益,纷纷逼迫清政府任用外国工程师,铁路事业的技术管理层被外国人垄断,完全没有中国人的容身之地。詹天佑后来回顾他回国时的情况说:“我在毕业后即回国,但是那时,在国内没有修筑铁路的工作,我被迫进入海军福州船政学堂做学员,学习航海。”1888年,在老同学的推荐下,詹天佑进入中国铁路公司工作,这成为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参加滦河大桥的铁路修建工程,詹天佑小试牛刀。滦河下游河宽流急,河床泥沙淤积很深,地质结构复杂。在几位外国工程师接连失败的情况下,詹天佑迎难而上。经过缜密的测量与调查之后,詹天佑将中国传统的桥梁打桩方法与西方近代先进技术相结合,采用新式的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终于顺利完成了这一工程。这显示了詹天佑过硬的技术水准和惊人的才干,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随后,詹天佑第一次独立主持承建了新易铁路。新易铁路的修建,在政治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是在没有“借外债”、“用洋匠”的情况下建成的,而且是中国工程师自修铁路的开端。詹天佑用4个月的时间,以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量,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这鼓舞了中国人民用自己的人力财力建设铁路的勇气和信心,为后来修筑京张铁路准备了条件。
1905年,清政府决定在北京至张家口兴建铁路——京张铁路。这一举动遭到了列强的插手,英俄都想插足建设,遭到中国人的强烈反对,随即,英俄使臣威胁清政府: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两国将不提供任何帮助。国外报刊上的讽刺舆论四起:“会修铁路通过关沟段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而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过50年才能实现!”关键时刻,詹天佑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他坚定地回击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
京张铁路由丰台经北京西南门至张家口,虽然全程只有200多公里,但中间隔着居庸关、八达岭,重峦叠嶂,陡壁悬崖,要从这里开辟四条隧道,艰难可想而知。詹天佑亲自带着测量队勘探、选线,穿梭于悬崖峭壁之间。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在中国铁路史上留下了传神的点睛之笔。
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原计划要6年才能修完的铁路,4年就完工了,工程费用比原估预算节省了30多万两白银。詹天佑将政府对京张铁路工程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三项要求全部实现。京张铁路的建成,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摘自《詹天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詹天佑从小就对西洋机械耳濡目染,后来到美国学习,并选择学习铁路,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只有靠铁路才能发展经济,振兴中华。
B.清末年间,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并逼迫清政府任用外国工程师,中国铁路的管理权也被外国人垄断。
C.詹天佑学成回国后立即投入到能够报效祖国的铁路事业中,先后主持修建了新易铁路、滦河大桥的铁路、京张铁路等,这些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D.清政府决定自主修筑“京张铁路”,在列强的强烈反对和要挟下,詹天佑挺身而出,接受任务,他攻克重重技术难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E. 文章饱含深情地刻画了一位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形象,令人振奋。对我们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在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人才。
【小题2】请简要概括詹天佑的性格特点。
【小题3】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6.材料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楚国有位钓鱼的高手叫詹何,他凭着一套简单的钓具,用小米作饵,短短时间就能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之中钓出能装满一辆大车的鱼。楚王询问其垂钓的诀窍。詹何答道:“每当我来到河边持竿钓鱼时,总是全身心地只关注钓鱼这一件事,其他什么都不想,在抛出钓鱼线、沉下钓鱼钩时,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轻不重,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样,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钓饵,便以为是水中的沉渣或泡沫,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吞下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共2题)

11.
(题文)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针对这则新闻内容,进行简要评述。
在狗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许多人发现,今年这个开工日有点“特别”: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员工讨新年红包的习惯改了,雷打不动的开年饭不见了,往年常见的上班迟到、脱岗拜年等现象也少了。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至今已一年有余,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到“节日期间不正之风”,“猛药”一剂剂地下,“顽疾”一样样地治,今年春节终见效果。别样的春节,别样的开工日,新风扑面。
1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① __________,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应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②__________,“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若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③__________。这问题倘若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